“人间至味是清欢”,这句话的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要真正懂得它的“味道”,它的内涵还是不容易的。
这一句应该是出自苏轼先生的《浣溪沙》中的其中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改了一个字。把“有”改为“至”,更是提高了一个一档次及高度。
当然,还有一个电视剧的名字也叫“人间至味是清欢”,剧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角度,在喜剧化的外衣下,将每一个人的多面性给观众展现出来。但这个电视剧我看了几集看不上劲,放弃了,如果是问这个的,我就不解答了,谁叫咱沒发言权呢!
不过我还是可是谈谈苏轼的清欢,以及我对这句话的感悟。
人间至味是清欢,清欢算是一味。至,乃最、极限之意,“人间至味是清欢”可解读为人世间最佳的滋味是清欢。
所以,人间至味是清欢,它的意思就是:在这人世间真正的有味道是淡雅的欢乐。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苏轼的《浣溪沙》及苏轼对清欢的认识。
《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是苏轼和泗州刘倩叔一起游览南山。那是一个冬天,天气有些冷,远处清淡的烟雾和河边稀疏的杨柳,让人的心情象这刚放晴的天气一样愈加明媚。
苏轼,在经历过了暴风雨,经历过了阳光彩虹,才发现这个人世界上其实最真实的快乐,就是平平淡淡而简单的生活。主要是表达了苏轼在经历一切磨难后,对人生的感慨和一种愉悦豁达的心情。
苏轼这首词中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两个字,宛如一缕风中的茶香,让人心情怡然。清欢,是一种清新恬淡的心境,是一种豁达自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随性诗意的人生情趣。
清欢有味,这种味,有时是生活残留的淡香,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清欢之味,在于清淡。写这首《浣溪沙》时候,苏轼仕途正失意。他来到山庄品清茶、尝素菜,顿时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让他感慨不已。人生短暂,不过如此,何必要名利纷争,不知道取舍。
独醒后的苏轼,开始独享属于他自己的清欢之味。该抛弃的一定要抛弃,人这一生,如果仅仅只为争名、争利,争到最后,可能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最好是放开一切,抛开一切,静静的享受这一份清淡人生。清欢之味,它虽不浓不稠,不热不烈,但它却是最纯朴的能持久的芳香。
至于我对于“人间至味是清欢”的理解,虽然说与苏轼当年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遭遇,社会和时代不同,感受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但作为人对这句话的基本感受应该还是相同的。
下面我就谈谈作为现代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人间至味是清欢,恐怕我们现代人已经麻木了,对于“清欢”的味道是什么没有记忆了。
清欢之味好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如今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喜欢在那钢筋水泥的灯红酒绿的城市喧嚣里,吼一声,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让心中的童贞被酒精麻痹,被泪水冲淡。
曾经的清欢,还会有吗?清欢是一汪清泉,舒缓长流。清欢是一幅睡梦中的山水画,远处的山,隐隐约的,飘忽不定,游荡在一尘不染的白云中。清欢,也是纯洁心灵上那淡淡的,意犹未尽的,被流水带走的长长的记忆。
寻求清欢,品之味道,就要学会心静,工作之余,找一公园的小桥边,一棵香樟树下,一棵小草旁。沉下心来,放呼吸平稳一些,让思绪定格在记忆中一帧。慢慢回味岁月的味道,宁静的心,清新的欢愉,这就是一种幸福,这就是一种清欢。
说到底,“人间至味是清欢”,就是一股浓浓的乡愁味,是一种返朴归真纯真欢喜。它藏在每个人的灿烂的微笑里。
图片来自网络
“人间至味是清欢”和“人间有味是清欢”,只一字之差,意思不尽相同。
清欢,清淡的欢愉,有别于浓的化不开的厚密,是春天萌生的新绿,夏天轻拂的凉风,秋天清和的碧空,冬天被窝里的暖意,又仿佛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午后小憩、“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难得惬意,在纤尘不染的思绪里感受清淡的欢愉。
人间至味是清欢
如果人间有滋味,清欢算是一味。
至,乃最、极限之意,“人间至味是清欢”可解读为人世间最佳的滋味是清欢。
有这样领悟的人,想是有故事的人,经历过大风大浪,经历过海啸式的挫折,经历过翻船沉入水底的绝望,经历过一筹莫展、出路俱无的寸步难行。而后,风平浪静,潮水退却,行至安全水域,柳暗花明又一村,威胁不再,心境归于平和,寂静无波,方知人间至味是清欢。唯有一番经历后才体会清欢的难得,至味才不夸张。
童话里的小王子一开始不懂爱情,离开他的星球,离开了他的星球上唯一的玫瑰。当在地球上看见数千朵一模一样的玫瑰,小王子恍然醒悟,原来他的玫瑰不是独一无二的。同样的选择有很多种,就看如何选择。可是,小王子为他的玫瑰浇水、挡穿堂风,给予她悉心的呵护。只因付出过,她对他有着特殊的意味。这样的意味是至味的清欢。“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
《局外人》里的默尔索对待生活一副无所谓的姿态,锒铛入狱,身陷囹圄。死刑临近之时,他不可能不曾流露出对世间的留恋、对跟玛丽过太平日子这一清欢滋味的向往,但是既定的现实让他不得不去体验断头台的冰冷。
有时,人们就像童话里的小王子,也像小说里的默尔索,非要轰轰烈烈地经历过,才知繁华落尽的清欢最有滋味。
“人间至味是清欢”强调的是清欢的不可多得,却又轻而易举,只因被一时的诱惑蒙蔽了双眼。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源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距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四年有余。是时,苏轼受命迁汝州团练副使。宋神宗在手札里写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是苏轼东山再起的预兆。这首诗就作于赴任途中在泗州跟刘倩叔游南山之际。
“人间有味是清欢”没有把清欢推向极致,只是说清欢是人世生活的一种滋味。
细雨斜风、淡烟疏柳、渐漫漫的清洛、浮有雪沫乳花的清茶、蓼茸蒿笋的野味是苏轼的清欢,阴霾散去的愉悦之情蕴含其中。
清欢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时是人自愿选择的,有时是不得已为之的。
对于“世与我而相违”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清欢。羁鸟贪恋旧林,池鱼思念故渊,陶渊明独钟情于尘网之外、自然之中的清欢,“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沈复、陈芸也喜爱清欢的生活,“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是杜甫的清欢,所掩盖的却是乞丐般的窘迫,“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景无论多么宏大,怀才不遇的境遇让杜甫唯有辗转流离,病逝孤舟。
因此,杜甫的清欢是生活强加给他的,侧重于清,清淡,清苦,清贫,欢愉鲜见。
李白和杜甫不但合称“李杜”,也是难兄难弟。杜甫在官场上不如意,李白也好不到哪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的清欢。在此之前,毛遂自荐却处处碰壁,翰林供奉与政治理想大相径庭以及玄宗疏之的赐金放还让李白无法于功成名就之际做个隐居世外的逍遥神仙,也就实现不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凌云壮志。
和杜甫一样,李白的清欢多的是事与愿违的莫可奈何。
由此观之,不是人人都爱清欢,有时清欢并不纯粹,涉及纷杂的人事纠葛和不情愿的意味。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