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开启“茶时代”的第一人。
顺便说一下,陆羽教了大家“茶道”。但中国的“茶道”和日本的“茶道”是有区别的。
日本的“茶道”也好,“花道”也好,都是希望从某一种技艺中找到“天启”,进入“神圣的境界”。包括炸天妇罗和做寿司,也能“封神”。
个人对于“XX道”的提法,其实是有点不以为然的。
如果说,从茶中可以学禅,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禅寺学禅,非要绕这么大一个弯子?
下图是日本茶道
但中国的“茶道”,其实并不是这样。
中国的茶道,只是“术”。想寻“道”的人,会去佛教、道教和儒家中找,不会跑到一杯茶里面找。让陆羽“封圣”的《茶经》,也完全不提“内心的净化”“境界的提升”云云,就是一本单纯的茶书。
陆羽(733—804),唐代湖北天门人。
现在,我们会叫他茶学家,但在当时,他不过是一个特别爱喝茶,也特别懂喝茶的人。
顺便说一句,唐朝之前,茶不是“日常饮品”。
汉代,如果你想喝茶,还得去药铺抓“茗”和“荼”这味药草。
煮出来,一般都是苦的。没有现在各种分型的香。
到了唐朝,上流社会才开始渐渐习惯于喝茶——要不文成公主没法把茶叶带去西藏了。
不过,你知道唐朝贵族们的茶怎么喝吗?——酥油茶,就是简版的唐朝茶。加奶,加油,加大料,加小茴,加盐,加核桃……这些都算好的,还有加牛羊肉的。
下图是酥油茶
然后,陆羽这个天降奇才就出现了。
他爱喝茶啊!而且会喝单纯的“茶”啊!不加奶不加糖不加盐不加肉!
因为爱喝且懂,干脆就写了一本书,告诉别人怎么种茶(对,他还擅长自己种)、选水、选壶、煮茶。
这本书,就是三卷本的《茶经》。
《茶经》共十章,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顾名思义,《茶经》从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到茶叶的加工制作、煮茶饮茶的器皿、烹茶技艺、品鉴茶的方法……都系统地记述了。不光如此,生怕别人不懂,陆羽还主动配了插图,是现在流行的“图文本”。
《茶经》一出来,中国的“茶时代”就开启了。
因为这本书,陆羽声名远扬,朝廷有意留他在京为官,但他婉拒了。
他还是周游各地,推广茶艺,在他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茶事大盛——茶,渐渐走入民间,成为老少咸宜、日常通行的饮品。
而“饮茶”,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於茶者也!”
这样的人,当然会被称作“茶圣”了!
说茶,就不能不说陆羽。陆羽之所以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主要原因是他始创《茶经》,开启了中国一个茶的真正时代。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巨著,全书共三卷十节,约7000字。他的《茶经》非常系统地总结了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都有很详细的科学论述。
《茶经》,凝结了陆羽的毕生心血。
谁能想到这样的一部巨著的作者,他的身世是个弃婴。公元733年的一个寒冷清晨,一个被弃于西郊石桥下嚎嚎大哭的婴儿,被刚好路过的龙盖寺智积禅师捡回,为他定姓“陆”取名“羽”,字鸿渐。智积禅师也想不到,这个被自己救起的婴儿,若干年后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一部惊天骇世的巨著。
陆羽在他的《陆文学自传》中自嘲:“(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意思是,貌丑和结巴也就罢了,还“不知何许人”。读来实在让人嘘唏不已。
陆羽跟着智积禅师在龙盖寺呆了12年,在当地戏班和在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7年,直到19岁下山,回到竟陵城。尔后,遇诗僧皎然,结下忘年之交,大开眼界,尝遍各地名茶,至此立志要写一本关于茶的书。
从21岁开始,陆羽骑着驴,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对茶事进行考察、记录和钻研。公元760年,陆羽27岁,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开始编撰《茶经》,概于公元764年,《茶经》编成。
陆羽,为我国和世界茶学或茶业文化作出了伟大贡献。他的《茶经》的横空出世,对推动茶叶生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