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高温多雨发病重,6-7月份扩展,8月份严重发生,9月份如果雨多湿度大,利于发病,幼树、弱树、挂果多的树发病重,可导致干叶、落叶,影响树势、花芽分化、果实产量和品质。
发病特点:病斑初呈水渍状污绿色小斑,后沿叶缘或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情扩展迅速,病斑由褐变黑,引起霉烂。正常气候下,病斑四周深褐色,中央褐色至浅褐色,其上散生或密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高温下被害叶片向叶面卷曲,易破裂,后期干枯脱落。叶面中部的病斑明显比叶缘处的小,病斑透过叶背,黄棕褐色。发病由基部老叶逐步向外扩展,病斑褐色至浅褐色,病斑形状不规整。
发病季节: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子囊壳等在寄主落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嫩梢抽发期,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我国南方5~6月正置雨季,气温20~24℃发病迅速,病叶率高达35~57%;7~8月气温25~28℃,病叶大量枯卷,感病品种落叶满地。此病是红心猕猴桃生长期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大量落叶后,促发秋梢,影响第二年春天结果枝的质量和数量,对产量和鲜果品质影响很大。
高温多雨发病重:雨水是病害发生、扩展的主要条件,地势低洼易积水、湿度过大的果园发病较重。
以幼树和挂果量较大的树发生较重,严重田块老叶大量脱落,发生部位以底部老叶发生为主,发生原因与根系受损和营养水分供应不良有关。
褐斑病防治措施
1、预防为主:做好冬季清园,剪除病枝,连同落叶一起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萌芽前喷5-6波美度石硫合剂。夏季预防的第一要点就是降低田间湿度,破坏病菌生存环境。首先,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其次,进行夏季修剪,保证架面通风透光。
2、农业防治措施:加强肥水管理,果园生草,合理负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高温高湿季节提前做好保护性治疗,可以使用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结合喷施叶面肥使用。病害发生期: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噻菌灵、戊唑醇等治疗性杀菌剂剂对病情进行控制。多种农药轮换使用,单一药剂易残留,抗药性来得快。
最近雨水不断,利于病菌的传播,要利用阴雨间歇期及时用药,不让病菌有机可趁。
注意:一定要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剂,可适当添加助剂,加快药效发挥作用。在果实采摘前一个月内,最好不用药。
4、对于生理性叶枯病可在喷药时加入0.01%芸苔素水剂1500倍或0.0136%碧护可湿性粉剂15000倍。
雨后地区根系受损,吸收养分能力弱,不宜施用化肥,应当以叶面肥为主,促使树势快速恢复,待根系恢复活力之后,再追施复合肥。
土壤含水量大的园子,可适时浅耕松土,使土壤含水量尽快降至正常范围,再施加一些含腐殖酸等刺激素类肥料,诱发新根生长。
施药方法:
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在采果前30天,用上述药液喷1-2次,可延长叶片寿命,提高果实品质。
猕猴桃褐斑病
猕猴桃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叶点霉菌侵染所致,
病菌可以同时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子囊壳在病残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萌发新叶后,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5-6月份为病菌侵染高峰期,病菌从叶背面入侵。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高温高湿易发此病,初期叶片边缘呈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遇水迅速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深褐色,病斑后期密生小黑点,受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脱落。
[1]
中文名
猕猴桃褐斑病
病原类别
真菌
危害部位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管理等
基本信息
病原菌:半知菌亚门,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叶点霉菌侵染所致。
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和枝干,是猕猴桃生长期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
褐斑病导致叶片大量枯死或提早脱落,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
·发病规律:病菌可以同时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子囊壳在病残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萌发新叶后,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
5-6月份为病菌侵染高峰期,病菌从叶背面入侵。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高温高湿易发此病,初期叶片边缘呈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遇水迅速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深褐色,病斑后期密生小黑点,受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脱落。
猕猴桃褐斑病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
在抽梢、现蕾期,发病部位从叶缘开始,发病初期,多在叶片边缘产生近圆形暗绿色水渍状斑,在多雨高湿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形成大型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后期病斑中央为褐色,周围呈灰褐色或灰褐相间,边缘深褐色,其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受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脱落。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剪除病枝病叶,连同落叶一起集中烧毁。
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