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明通半瓶历史来晃荡一下!
很有意思,真是“文史不分家”了,把“小说家言”和真实事物混在一起问了。
先摆摆嵩山是一座什么山以及山中有些啥吧!
嵩山不是简单的山。
嵩山是中国最早的山,当嵩山山脉从海水中被地壳运动挤压而长出地面的时候,万物混沌,无人无烟,除了苍茫和空寂之外,天地间只有嵩山。
当然了,此山当时亦不叫作“嵩山”,无名无姓的一座山脉而已!
据地质学家们说,嵩山完整跨越了太古宙、远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石演变,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地质“五代同堂”!
嵩山就是这么“有历史”!
论历史,少林寺在嵩山面前算个什么!
如果排资历的话,少林寺不仅仅在嵩山面前是小字辈,在嵩山所有的宗教场所中少林寺依然是后来者。
比如道教的“中岳庙”。
道教,我们都知道,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从春秋就开始流布中华大地了。
在古代,是山都有神!嵩山也有神。
一开始中岳庙是大秦帝国建立的祭祀太室山神的神庙,建在嵩山南麓的太室山下,随着历史演变,汉武帝时期归了道教管理。
然后中岳庙成了“全真道”的圣地,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你看,论历史纵深,嵩山中岳庙比少林寺深厚多了。
嵩山太室山万岁峰下还有一座“太乙观”,也叫作“崇福宫”。
“崇福宫”也非常不简单,万岁峰嘛,自然和皇帝有关系了,据说汉武帝拜祭嵩山登此峰,山风呼啸,满山似呼“万岁”声!
汉武帝敕令峰顶建庙纪念,汉武帝时期,中国还没有佛教,祭天拜神之事,当然要交给道教了。
”崇福宫“虽然是道家馆所,因为是国家建造的呀!历代大儒都要拜祭,什么范仲淹啊,司马光啊,程氏两兄弟啊,朱熹啊等等,时不时的都要上山拜祭一下,因为他们这些大儒经常来,还在附近有建了一座“嵩阳书院”。
你看,论文化厚重,少林寺也不如“崇福宫”深厚呀!
那么,不和儒家道家比,少林寺总该是嵩山的第一座佛教丛林了吧?
很不幸,也不是!
嵩山的第一座佛教丛林是“法王寺”,东汉汉明帝刘庄建造的,仅仅比洛阳的白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要早四百二十年。
“法王寺”也在太室山,人家“法王寺”可既不开武校,也不做生意,更不搞娱乐,老老实实的佛家子弟而已。
自然也没有什么“XX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了、
少林寺要到南北朝才开始建造,差的太多了。
少林寺是北魏皇帝孝文帝建造的。
中国从来是世俗社会,任何一个教派必须要获得皇权的认可,它才可以生存发展。
就是一个分裂政权也可以决定一个教派的生死。
没办法,中国老百姓缺乏那种为了“神”献身的信念,宗教大师们必须依靠皇权照顾。
嵩山少室山离北魏的首都洛阳很近!
一开始,一名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来到北魏首都洛阳,取得了孝文帝的认可,为了方便其翻译经书和讲经,也为了皇家和高僧的随时走动。
孝文帝特意在少室山建造了少林寺。
至于嵩山派这个“小说家言”的武林大派。
终上所述,儒释道三教一同生活在嵩山之中也和平一千多年了,各自繁荣昌盛着。
如果真有嵩山派,嵩山也不差他这一个。
嵩山大着呢!足足450平方公里呢,有72座山峰呢,一家门派占据一座山峰可以生活72个门派!
少林在嵩山,要从少林的起源说起。
在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频繁,战乱连年,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都把佛教当做精神寄托,佛教开始盛行。
到了北魏孝文帝继位,更是官方出面大力推行佛教,出现了许多讲经、译经的大型项目,包括外来僧人和中土交流佛学文化,其中之一就是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
孝文帝为佛陀跋陀罗修建了少林寺作为他的工作场所,之后便一直沿用。后来达摩祖师也在此创立了东土禅宗,少林寺便成为天下佛学的圣地,以及小说中天下武功的源头。
而嵩山派只是小说中虚构的门派,而且不管是金庸小说还是同年代的其他小说中,都没有把嵩山派打造成一个源远流长的大型门派,所以我们可以视作一个新创立的门派,并不存在题目中暗含的“少林寺赶走嵩山派”。
那嵩山有了少林寺,为什么还会出现嵩山派呢?
阴谋论一点,少林寺为什么会任由自己的地盘里,发展处嵩山派这样一个威胁呢?
因为嵩山不是一座山峰,它占地450平方千米,72座山峰,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有众多门派毫不稀奇。少林寺在少室山,嵩山派在太室山,相隔甚远,在古代,几乎可以视作两个地方了。
就像现在的CBD,大企业能冠名最高的写字楼,成为地标建筑,但一个CBD不止一个写字楼,也不止一个企业在这块混。不光是嵩山派,我们还可以想到嵩山附近方圆几千公里,有数不清的小门派、小帮派、小势力,只是书中没有花笔墨写这些龙套罢了。
这一点,可以参考《缺月疏桐》里面关于武林层层势力的描写。少林或许一开始没有在意嵩山派,就像大型国企一开始没有注意一个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样,直到左冷禅强势崛起,嵩山派才在少林武当那里挂上了号。
当然,金庸写嵩山派在太室山,和少林寺所在的少室山,也有他的意义。
少室山和太室山,是组成嵩山的两大山脉,嵩山主峰峻极峰还在太室山,隐含嵩山派和少林寺分庭抗礼之意,更有左冷禅野心勃勃要凌驾于少林寺之上的感觉。
《笑傲江湖》是一部写政治的书,这些细节都可以体会到金庸的用心之深。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7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