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油尽灯枯之际,放了最后一个大招,以至于他真正的墓地至今依旧成谜。
这一切,还得从诸葛亮进驻五丈原说起。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一次北伐。
在和司马懿军队的长期对峙中,诸葛亮病倒了。
多年以来,诸葛亮一直为蜀国大业殚精竭虑,可谓是操碎了心。毕竟身体不是机器,长期的思虑,再加上北伐的风餐露宿,诸葛亮体内早已埋下了病根。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也早就算到自己会有命中这一劫。但是,面对眼前的时局,诸葛亮并不想死。
准确地说,大局未定,他还不能死。
长期对峙,总归不是办法。在对峙了一百多天后,诸葛亮出手了。
诸葛亮命人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讽刺司马懿像女人一样。目的就是利用激将法,激怒司马懿出军,来进攻自己布置好的阵势。
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他深谙诸葛亮此举是刺激他主动进攻。因此,无论诸葛亮如何羞辱和激怒,司马懿都不为所动。
在战局僵势和重病的双重夹击下,一向胸有成竹的诸葛亮,陷入了极度焦虑之中。
眼看着自己即将油尽灯枯,为了扭转局势,诸葛亮决定利用阵法,给自己延寿。
接下来的几天,诸葛亮不出军营半步,他精心摆下“七星阵”法,准备向上天再“借”十年寿命。
所谓“七星阵”,就是用七天的时间,守住点亮的七盏油灯。七天过后,若七盏油灯还亮着,那就大功告成了。
为了防止被人打扰破坏阵法。姜维日夜守在诸葛亮的营帐外。他度过了提心吊胆的六天,眼看着胜利在望,只剩下最后一天。
姜维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默默地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天,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可以续命10年,我们就能赢了!”
然而,天不遂人愿,眼瞧着第七日的前夕,司马懿忽然发兵进攻。
军情紧急,大将魏延急匆匆地闯进了诸葛亮的营帐,在外守卫的姜维拦都拦不住,魏延大力掀开营帐,身后挟带的风“呼呼”灌入帐内,七盏油灯簌簌被扑灭!
油灯熄灭的那一瞬间,诸葛亮的身体也彻底疲软放松了下来,他抬起黯淡无神的眼睛,叹息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六天的心血付之东流,一旁的姜维气得浑身发抖,当场拔剑要砍魏延。诸葛亮抬起手,摇头制止:“不关魏延的事,实乃天意也。”
次日,也就是法阵的第七日,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长逝,享年54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由于诸葛亮的病逝,五丈原也成为了蜀军以及所有热爱三国的人们心中的痛。
姜维遵照诸葛亮的遗嘱,秘不发丧。他们强忍悲痛,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缓缓退军。
司马懿认定诸葛亮已经殒命,他率领军队一路追击。结果却见到蜀汉军帅旗飘扬,而诸葛亮还是羽扇纶巾、气定神闲地坐在车内,司马懿队伍反而停下了追击的脚步,转而策马收兵返回。
这便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有点儿类似于诸葛亮当年的“空城计”。
毕竟,司马懿也不能肯定,诸葛亮这回又是唱的哪一出。
蜀军平安返回汉中,后主刘禅痛哭流涕地前来相迎。
姜维跪拜刘禅,随后把丞相临终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交给了他。
根据诸葛亮临终托付,他希望自己死后被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
诸葛亮还交代,墓葬一切从简。只需要挖一个洞,能放进棺木即可。除了入殓穿着的衣物,不需要任何殉葬器物。
至于所葬何处,诸葛亮在书信中也有所交代,那就是: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按照诸葛亮的遗愿,他并没有明确规定自己所葬之处。而是托付刘禅,派人将他的棺木抬着朝定军山的南边走,一直走到绳子断裂,便可下葬。
乍一看,诸葛亮的墓地实在选得太随机,太佛系。
像诸葛亮这种大功臣大丞相,死后修建陵墓庙宇都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他这遗嘱上将墓地选得如此草率,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这倒是符合诸葛亮的风格,生前让人猜不透,死后依旧让人看不懂。
刘禅虽然疑惑,但他相信相父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于是,刘禅便遵照诸葛亮的嘱托,按诸葛亮的心愿来行事。
最终,刘禅亲自选定了四位壮汉,并对他们说:“你四人抬着棺材,在汉中定军山一直朝南走,绳断埋葬棺材,回来必有重赏。”
四位壮汉一听,来了精神,抬起棺材就“吭哧吭哧”上路了。
指定了方向,却没有目的地,四个壮汉前面几天倒是腿脚有劲,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渐渐地便手脚无力、心浮气躁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捆绑棺木的粗壮绳子依旧没有要断裂的意思。四壮汉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心中都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
其中有人第一个开腔了:“咱们都走了七八天了,估计等咱哥几个累死了,这绳子也是断不了,不如咱们将这绳子割断,回去领赏钱去吧。”
其他三人一听,纷纷表示赞同。这事情天知地知,只要四人守口如瓶,这事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很快,四个壮汉当机立断,他们用石头磨断了绳子,就地挖坑,将诸葛亮的棺材埋了。
埋了棺材的四人,乐颠颠地拿着割断的绳子,回去向刘禅讨赏钱。
刘禅看到绳索已断,也没有过多怀疑,便赏了钱财,将这四大壮汉打发走了。
四人前脚刚走,后边儿姜维就进来向刘禅汇报军情。
姜维看到交回来的断绳,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一般情况下,如果绳索是自然断裂的,那么断口肯定会有很重的磨损痕迹,不会像人为割开的那般整齐。
而壮汉们交上来的绳子,很明显没有过多磨损的痕迹。
姜维将自己的判断分析汇报给了刘禅,刘禅觉得有道理,便赶紧派人捉回刚才那四位壮汉前来审问。
在刘禅的大刑伺候下,四人承认了造假欺君的事实。
得知真相后,刘禅心中觉得愧对诸葛亮,他又气恼这四个人的欺骗。一起之下,刘禅就将四人斩杀。
发泄完怒气后,冷静下来的刘禅,又开始懊悔不已。
因为他忘了问最重要的事情,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了?
看着倒在地上的四个壮汉,再也没有人解答了。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最后的一个计谋,利用的,便是壮汉的偷懒之心。
其实,这也并非是利用。诸葛先生看透的,是人性的本质。
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抬着沉重的棺材步履不停,确实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会猜到这四位抬棺者会半途放弃。
另一方面,他太了解刘禅阿斗,阿斗是个不动脑筋的人,他在盛怒之下斩杀四人,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此一来,诸葛亮埋葬何处便成为了老天替他保守的秘密。
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或许他还是想和当年一样,身在茅庐,不问世事。死后,他也只想卧在汉中定军山下,不想被人搅了清梦吧。
从此之后,诸葛亮埋葬何处,变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定军山如此之大,山上郁郁葱葱。诸葛亮又力求低调,既不立碑,也不栽树。他完全与大山融为一体了。
读到这里,这个神奇又精彩的故事便讲完了。这段故事来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和诸葛亮其他神通广大的谋略一样,这个故事同样彰显着孔明先生的智慧和他独有的风格。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这些故事的精彩传神也不失为一种艺术的加工手法。
在正史中,诸葛亮确实在遗嘱中表示自己要一切从简的薄葬心愿,也指定了埋葬地点为定军山。但是却并没有要求让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从商朝开始,古人便讲究“事死如事生”。通俗解释为,人死了要像曾经活着的时候一样来安排入葬。这就衍生出了殉葬的仪式感,所有生前喜爱的东西,在死后都要随着棺材带到地下。
后来殉葬仪式越演越烈,大量的钱财宝物都统统放进了逝者墓室,更有甚者,用活人殉葬也是大有人在。
而三国时期,这股强盛的厚葬风气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
不仅是诸葛亮,后来的司马懿、曹操等风云人物,他们的葬礼没有大办特办,一个个都十分低调地推崇薄葬,还对所葬之地做足了保密措施。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
在三国时期,盗墓行为非常猖獗。就连董卓、孙权都乐在其中。曹操更是将盗墓行为玩成了一站式集成模式,设立了专门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些职务。
非常讽刺的是,曹操本人也无法保证他死后不被别人盗墓,于是他费尽心思造了足足72座疑冢,就是为了掩护自己的真实墓所。
这也难怪诸葛亮只愿长眠深山无人知了!
不过,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诸葛亮就如同史书上的一盏孔明灯,永远点亮在后世人的心中。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厚葬之风兴起,盗墓也随之流行,汉末尤为严重,出现了“十墓九空”的现象,三国有人就吸取了经验,死后葬的尽量隐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曹操72疑冢。
不过曹操墓还是在2009年被发现,2013年进行考古发掘,与其相比,诸葛亮的墓至今安然无恙,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早年隐居乡间,以耕种维持生计,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毕其生全力辅佐,帮助刘备完成三分天下的大业。
但是刘备死后,蜀汉也失去了锐气,大将们死的死、老的老,刘阿斗又没有他老爹的魄力,眼看自己一年年老去,诸葛亮选择与时间赛跑,仓促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最终命丧五丈原。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葬在了汉中定军山,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陕西勉县武侯墓,武侯墓真实存在,而且和史书记载一致,如果有盗墓者心存歹念,武侯墓必定会遭受破坏,但事实上,诸葛亮墓存在了1700多年,却一直安然无恙,因为无人敢动手。
武侯墓之所以千年无人盗,一说是世人都非常敬佩他,连盗墓贼都不忍心下手;
再一说是诸葛亮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也没有东西随葬,所以没人感兴趣;
第三种说法就是墓里机关重重,如果有人胆敢闯入,必死无疑;
第四种说法是此墓只是衣冠冢,其真身葬在何处无人知晓。
诸葛亮足智多谋毋庸置疑,但后人还是把他神话了,以至于其死后还有很多离奇故事。
如诸葛亮死后命人抬棺一直往南走,绳断之处就是他的葬身处,还有刘伯温挖诸葛亮墓,见一刻字石碑,吓得连忙跪地求饶,就连武侯墓上面长的一颗黄果树,民间都传说是诸葛亮妻子黄阿丑的化身,说是为他遮风挡雨。
历史君认为,武侯墓内是否有诸葛亮真身,不必去考究,世人对诸葛亮的尊敬其实都在心里,与墓地无关。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