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花还在”来源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画》,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全文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意思是: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写出了画的特点。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春去还会再来,花谢还会再开,大自然的一年四季交替也应该教会我们珍惜当下,不要做无谓的感伤和自怜,一切朝前看!
“春去花还在”,我认可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分析。
1、诗人赞画之作。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人已去,空留花;人飘然而去,人又来,一切的美丽都隐于虚幻。画里花不谢,正是诗人感慨人与自然中花易谢,花样年华如流水易逝,岁月已逝留下多少悔恨的伤感情怀。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2、凡人的美好记忆。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
以花拟人,则青春的记忆永存。
3、不同地理环境的季节差异。
此处春已尽,别处正逢春;南半球秋季的时候,北半球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儒家心学的“四时花开”之理。
《心学》中的很多思想都是王阳明道佛双修,结合儒家入世精神升华后的成果。阳明先生答友人所问时说:“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其含义包括:没有意识的观照,物质的“有无”是不确定的;不同意识观照同一个“物质”显现出来的“形”、“相”是不一样的。就是说,花在与不在,与观察者有关,和季节无关。
5、道的精微妙理。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覆命。”生命的循环往复,从落花为泥的现象中可悟懂。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至于说,上述的理解,哪一种更合适?我想是因人而异吧。春来草自青,哪双鞋子最适合你的脚呢?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换掉了多少双鞋子啊。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