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一下。
一、鸭子很早就与人类的生活和文化相关,古称“凫”。
1955年,在辽宁省凌源市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鸭尊,这件鸭尊通体做成鸭形,尊口开于鸭背,鸭的双脚在前,后腹另出一足,与双脚共同支撑全体,形象颇为生动。也有人称这件器物为凫尊。尊为酒器,商周青铜酒尊常做成动物的样子,凫尊是比较常见的器型。对凫尊的造型设计,历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有特殊含义。如《西清古鉴》就认为:“凫之为物,出入于水而不溺。……饮酒者敬能以礼自防,岂有沉湎败德之患乎?凫尊之设,其意如此。”此类凫尊或鸭尊,都是贵族和王者使用。
在古代既有用青铜制作的,也有用陶瓷制作的,如邯郸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素面陶鸭尊。此外,古人认为鸭还有如期守信的美德,如《采兰杂记》称:“鸟之孵卵皆如期,不失信。……鸡二十日而化,鹜三十日而化,皆如期也。”据说宋代名僧惠崇曾绘有《鸭戏图》和《飞雁图》,苏东坡后来见到这两幅画,为其题诗,写下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
以“鸭”象征科甲,具体的寓意还要细分。古代科举考试之“甲”,有“一甲”、“二甲”、“三甲”之分。因此,鸭子还有头名、早的意思,古人以“一甲一名”为题的鸭纹吉祥图,是祝愿他人高中状元。 “鸭”象征科举之“甲”是毫无疑问的。
二、从《周易》以及传统中医传统文化来说
从阴阳五行学说鸭子是属于寒性的,所以鸭子不惧寒,所以鸭子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传统鸭子一定是要用烤的方法来吃,这也符合孔子所说的“不性不食”,你这样吃东西,才符合它物质本身的那个性质,寒性的东西要经过烤,如果不烤的话,我们就有可能会拉稀泻肚,这种现象可能出现,所以像传统北京烤鸭深受青睐,也是有传统文化历史沉淀的
三、科学的从生物学来说
鸭子身体里有很多脂肪,特别是冬天,皮下脂肪很厚。而且鸭子经常把尾脂腺分泌的油抹在羽毛上,这样羽毛就不透水了。鸭子的皮肤薄,没有汗 腺,皮下的脂肪层颇为肥厚,所以,鸭子不怕冷哦。在早春其他动物还没出动的时候,鸭子早已“春江水暖鸭先知”了[呲牙]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