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现在有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也保留了这个端午节。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如今,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传说 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几千年流传至今,范围最广,最重要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悠久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爱国诗人屈原。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端午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图1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图2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图3

端午节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两千年的历史。目前,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尽管学界说法不一,但承载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却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如起源于“恶日禁忌”、“龙图腾”等说法,闪耀着千百年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有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吴国名相伍子胥、晋国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践、孝女曹娥,等等,但传播最广、最为深入人心的说法莫过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爱国情怀一直为世人所尊崇。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将食粽、龙舟竞渡和屈原联系起来。南朝梁吴均在所著《续齐谐记》中讲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粽子原本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祀屈原的供品,由于常被蛟龙所窃,故用“蛟龙所惮”的楝叶包裹、五色丝缠绕。如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当然也有别的说法,往江水中投放粽子,是为了防止屈原被鱼儿所吞噬;龙舟竞渡是因为人们舍不得屈原投江而逝,争先恐后划船拯救,等等。如今,赛龙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所传播的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这让项运动拥有了持久鲜活的生命力。

“门前艾蔳青翠,天淡纸鸢漫舞”。端午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延续着中华文脉浩荡传承的情怀与思想。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东方,在于“家国情怀”早已融入这个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而屈原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家国情怀了。2008年,端午节被设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在今天,我们凭借丰富多样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端午民俗形式,去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弘扬鲜明的民族精神;以数字化、全球化的文化表达,彰显其永恒的时代价值,增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董聚山)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8508.html

(0)
上一篇 43分钟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