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文房四宝之一,是古人离不开的书写工具。在毛笔产生之前,人们是用刀把字刻在竹片木板等材料上的。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皇帝奏报军情。由于边情瞬息万变,文书往来,用刀刻字速度太慢,于是蒙恬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扯下红绑在竹上,蘸着颜色用来写字人们队为蒙恬使用的就是毛笔的雏形,因此,蒙恬被后人尊为“笔祖”。 其实,早在蒙恬生活的时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毛笔了。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彩陶上面,有许多线条流畅的花纹,从形态上看显然是用毛笔画上去的。商代的甲骨文上也有毛笔书写的痕迹。殷墟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就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在有的龟甲片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尚留有施朱涂墨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断,人们用毛笔写字的历史至少已经有3500年了。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集《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中有“贻我彤管”的句子有人认为“彤管”就是红色笔杆的毛笔 。
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制作于战国时期,被称为“战国笔”。1954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发出土的毛笔 现了一支上好的毛笔,长约21厘米直径04厘米,笔头用优质的兔箭毛制成,与现在使用的毛笔非常相似。这支楚笔”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笔。
在秦统一六国以前,毛笔在楚国叫作“聿”,在吴国叫作“不聿”,在燕国叫作“弗”,只有秦国才把毛笔叫作”笔”。毛笔还有“管城子”、“毛锥子”、“中书君”、“毛颖君”等多个名称。蒙恬虽然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但他对毛笔的制法作了改进。据记载,蒙恬把鹿毛用在笔头的中间,把羊毛围在外层,这样制作出的笔头刚柔相济,方便书写。蒙恬虽然被后人尊为“笔祖”,但是毛笔出现的时代要比他所处的年代早很多。
古时候对笔称呼不一。楚人呼为“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统一称为“笔”,是从秦代开始的。
晋张华《博物志》说,笔是秦将蒙恬所造。梁代周兴嗣《千字文》也说“恬笔伦纸”。
晋崔豹《古今注》表达的见解是: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谓之笔。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于时。蒙恬造笔,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
包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毛笔
晋豹的意思看来,“笔”这种用物,早在先代恐怕是种类、形式多样、称呼不一。到秦灭六国,正如文字、度量衡一样,也被秦统一了。
最古的笔未必用毛,自秦代以后才逐渐都用毛。最普通常用的是兔毛,兔毛以中山所出最佳 。以后毛的种类越用越多。
家猪鬃
王羲之《笔经》云:汉时诸郡献兔毫,惟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枝根令净,次取上毫薄布柱上,令柱不见。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锋芒,余未之信,鼠须用未必能佳,甚难得。岭外少兔,以鸡毛作笔,亦妙。蜀中石鼠毛可为笔,其中曰(鼠夋)。人须作笔亦甚佳。
关于笔毫的材质,到明代屠隆《考槃馀事》里记录得更多:青羊毛、雉尾、鸡鸭毛、丰狐毛、鼠须、虎毛、麝毛、鹿毛、羊须、猪鬃、狸毛、胎发……
明代万历, 竹透雕
还有笔管,除竹以外也不断推陈出新。《考槃馀事》所录:古有金管、银管、斑管、玳瑁管、玻璃管、缕金管、绿沈漆管、棕竹管、紫檀管、花梨管、然皆不若白竹之薄标者,为管最便持用。
笔与书家相关最密切。古时有设笔冢以葬败笔。
秦国秦始皇时代,由秦国大将軍蒙恬发明的。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
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归功于蒙恬一人。迄今为此,目前未看到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候乙墓中出土的春秋时期的毛笔,最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
现在使用的毛笔主要有:紫毫、狼亳、羊毫、兼毫四种。‘’紫毫笔‘’,取野兔脊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狼毫‘’,就字面上意思而言,是指以狼毫制成的笔,但今天所称的狼毫,是用黄鼠狼之毫做成的。‘’羊毫‘’,是指用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亳制成的毛笔。‘’兼毫‘’,是指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照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
目前,国内以浙江湖州生产的毛笔质量为上乘品。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