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的起源
中国对联同中国的诗文一样,从她产生之日起,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早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古诗文中,便大量存在着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对仗、文意相关的文句。例如:
谦受益;
满招损
《尚书.大禹膜》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三国志.魏书》
不过,那时候这些文句还没有独立成篇,对仗还不太工整,也不讲究平仄。而且当时也没有对联这个名称,人们先后把她们称作对句、联语或骈文。
这种句子虽然存在于茫茫的诗文之中,但因其精彩的文词和凝练的内容而独具风采,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传诵。
这种文句基本上具备了对联所应有的体裁特征,所以,我们应该把她们称作中国对联的雏形或原始对联。
诗文中的早期对联,由于文句简短,在文化不发达的古代,很难有独立的生存空间,这种情况前后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直到后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这种原始型的对联才逐渐有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说来,她经过了三次发展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诗文对句到独立对句。对句从诗文中脱离开来,独立成篇并流传。这一过程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时间大约在初唐。《全唐诗》中的一千余条单独的对句,便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次飞跃:从不工整对仗到工整对仗,从不讲平仄到讲究平仄。这一过程的最早时间当然是在四声平仄出现以后。随着格律诗的出现,对联与格律诗互为依存,共同走向成熟。朝廷的科举制度和众多诗人的参与,使对联的工整程度达到了极至,并从而使对联的体制得到了确立。
这时候人们已普遍地把格律诗中的两副对仗称作“颌联”和“颈联”,开始有了”联”这个名称。
第三次飞跃:是从单纯文学性对联发展成实用性对联,这就是楹联的出现。
楹联的出现,是对联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她使对联从文人的书斋走向了民间,实现了对联从单纯文学性到广泛实用性的转变。
其中尤其是春联,她将中国的古老民俗和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三源合流,三星同辉,使对联以鲜明的直观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让对联更密切地走进了人民大众的生活。
中国的第一幅楹联究竟始于何时?始于何人?联界争论颇多。我认为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对联形式的出现,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为对联本身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加强了对联成为独立文字体裁的社会地位。
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的首创人当属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春联的普及则应归功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五代后蜀主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史界公认他写在桃木上的春联为最早。孟昶的春联是:
新年纳馀庆;
佳节号长春。
据江夏区旅游局副局长张高荣主编的《新编灵泉志》一书载.唐初李道宗撰写了两副对联,全文如下:
其一: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其二:
万云归壑许多曲折其神独远;
众水赴溪无数潆洄所见最幽。
据史书记载,李道宗(公元600年—653年),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子,秦王李世民的堂兄。唐太宗即位前后,因有战功,先擢升为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被封为“江夏王”。李道宗死后安葬于今江夏区龙泉山天马峰下。
据《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记载,李道宗在灵泉山(今江夏区龙泉山)建有“紫萼园”。这两副对联即题于灵泉寺大门。
此联已由湖北省图书馆特藏部收藏。编号为“史地593”的《灵泉志》(共3册)。
还有一种说法:据清人谭嗣同的考证,早在南北朝时期,梁人刘孝绰在自己的门前便写有一副对联,上下联各一句:
闭门罢吊庆;
高卧谢公卿。
此种说法也有充分论据,但未被文史权威釆信。
对联是我国文苑中一种独有独立风格的艺术形式,什么是对联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尚未定论,比较能为人们接受的观点是,最初是先有春联,然后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相继出现了其它对联形式。
对联是写在纸上,张贴在门上,也叫春联,春联是由桃符,又称桃梗,发展而来。
桃符是一种旧社会封建思想,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缺乏科学认识。年认为是一种怪物,农历十二月三十,认为诸神退位,鬼域放肆的一天,所以用桃木画符压邪。求助神荼,郁垒显灵保佑,驱魔避邪。据历史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每逢新年人们就两块桃木,分别画上神荼,郁垒,挂在大门两侧,求得来年平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桃符不再画神荼和郁垒了,用书写二神之名来代替,形成了二言对子,是对联的雏形。
人们通过用书写的方法来代替一些吉利话,所就慢慢引起了墨客的雅兴,都用各人智慧随着题上两句诗,产生现在所谓的楹帖。成为了言志,抒情,写景,祈福,志庆,的艺术形式,“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翰林学士最早流传下来的春联了。
对联的出现以来,给对联的形式的产生打好了基础。对联的形式各有不同,突颖而出,扩大了对联的应用范围,从神堂到茶楼,从书房到卧室,从商场到民舍到处可见。从各种形式以诗,词互相往来,以联会友,从思想上和艺术上得到了很大的突破,所以对联从我们古老的土地上生存了一千多年。
从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它产生一直至今,从风格上是上下对联,字数要相等,各伺独成一句或数句,上下联位置相对的词,要求词类相同,但意思不雷同和近似。在词性相对中,切忌犯合掌的毛病,上下两联,平仄要交错,对仗,音韵才和谐,使它的句子精悍,适用性强,其有独特的魅力,对联的的起源和它的根深叶茂,不但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而在异国他乡,世界各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