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常常被我们用在形容“什么都不知道”时,原始出处是在《左传》中:
文子曰:“君子之谋也, 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里的“三不知”原意是:对某一件事情的起因(开始)、经过(发展)、结果(结局)一无所知。
随后,“始衷终皆举之……今我三不知而入之……”,渐渐演化为成语“一问三不知”,其中含义既有对所有的事情一无所知的意思,也有假装不知道,明哲保身(和稀泥)装糊涂的意思。
春秋末年,原本强盛的老牌诸侯国郑国,日渐式微。
(郑国从“郑伯克段于鄢”的郑庄公死后,陷入常年混乱,各位公子你方唱罢我登场。)
此时,晋国贵族中强大智氏的首领,智襄子——荀瑶率兵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无力抵抗晋国军队的进攻,于是派了公子般前往齐国求救。
公子般抵达齐国之后,向齐王描述“晋国如果吞并了郑国对齐国造成的严重后果”,请求齐王能够派兵支援郑国。
齐王认同了公子般的劝说,派大夫陈成子领兵前去支援。
陈成子带领军队到达淄水河边的时候,天降大雨。
将士们不愿冒雨过河,希望等待雨停后再过河。
这时,郑国的官员希望齐军尽快行军,尽快抵达郑国,以解燃眉之急,劝说陈成子下令快速渡河,陈成子接受了郑国官员的建议。
河水湍急,大雨滂沱,将士们在陈成子的高压之下,经过一番努力,安全渡河,抵达了郑、晋两国交战之地。
当晋国统领智襄子荀瑶看到齐国的军队赶来救援时,大感意外。
看着乌压压一片齐整的齐军,心中感到一阵畏忌,对部将说:“齐国军队如此气势,恐怕我们胜不了,撤兵吧!”
荀瑶一面撤兵,一面派使者前往齐军将领陈成子处,离间陈成子和郑国的关系,没成想被陈成子看破,将使者赶走。
使者走后不久,一位名为荀寅的人派人来向陈成子报告:“有人说,晋国军队已经打算派出一千辆战车前来袭击,要将齐军一举击灭。”
陈成子听后,骂道:“出发前,齐国君王命令我,不要追赶零星士卒,不要害怕众多的敌军。如今,晋国派出一千辆战车,我又如何能避而不战!刚才那种长敌军气势灭自己威风的话,等我回到齐国之后一定会报告我们齐王的。”
荀寅自感失言,于是感慨说:“有智慧的人谋事,对于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要考虑成熟才能上报。而我现在对这三方面一点都不清楚,就随意发表意见,怎么能不碰壁呢?难怪我总是得到君王的信任,现在只身逃亡在外,都怪我自己不懂策略啊…….”
晋国的军队撤军不久之后,陈成子也率领齐国的军队返回了齐国。
了解事物的全貌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习惯“断章取义”,或者说“道听途说”,然后就将这片面的讯息自己脑补、编辑,绘制成了另外一番面貌。
所有的事情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因果相连的。
如果想要对一件事情做出一个判断,就应该全面、系统地了解事情的全貌,把前因后果都了解清楚之后,再做判断与解读。
有的高人,能够做到“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我想,那是建立在对很多事情有足够丰富的预判和经验的前提下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还是应该谦虚的、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避免浅尝辄止、急功近利。
适当地“装糊涂”
“一问三不知”,也有假装不知道,“装糊涂”的意思。
这里的“装糊涂”实际上颇有几分明哲保身、示弱的含义。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对平儿说:“(林丫头和宝姑娘)……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这里“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说的就是薛宝钗。
薛宝钗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吗?
薛宝钗可是个聪明人,她善于做一些明哲保身的事情(包括香菱受到夏金桂的欺负,她劝母亲也是用这种“不干己事不张口”的态度),她什么事都洞若观火,但是又什么都不说,装作一副乖巧、懂事的样子,谨慎、世故,不轻易随便说话办事。
《鬼谷子》:“上等人装糊涂,中等人装老实,下等人装聪明。”
其实,很多时候,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实力,向对手示弱,以麻痹对手,向来是有谋略之人的选择。
在羽翼未丰,或者是进退两难之际,刻意暴露自己的“短处”给对手,让对手无法真实了解自己的实力,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高明作法。
无论是春秋五霸里,那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还是西汉初年示弱龟缩的代王刘恒(汉文帝),亦或是没登基前做事呆头呆脑的唐宣宗李忱,都是在未成事的时候采取“示弱、装糊涂”的方式保存实力,最终实现自己目的的。
适当地学会“装糊涂”,在时局不明朗,或者不好直接表态的时候,“一问三不知”的态度可以为自己赢得时间,缓和态势,麻痹对手,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做法。
“一问三不知”是古语演变过来的。它的含义也再不断变化,到了现化就成了什么都不清楚的代名词了,其中也含有故意装糊涂的成份。
那么“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呢?
它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要攻打郑国,齐国为了扼制晋国,就决定帮助郑国。派了名将陈成子率军支援郑国,有一天一个叫旬寅的部下向陈成子报告说:据晋国一个士兵说,晋国将派一千辆战车来袭击,要把我们一举消灭。陈成子听了大怒:晋军就是出动一千辆战车,我也不怕,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的话是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回国后我一定要把你说的话上报国君。
旬寅悔恨不己感慨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里“始,中,终”就是指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不了解,就称为“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这个成语是指对某人对某个事物整个过程完全不了解,怎么问都说不知道,表现的很无知,也很糊涂。
“一句三不知,神仙怪不得,”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表示对“一问三不知”者的无奈。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