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fú:是三伏天而来,颜师古注解《治书·郊祀志》时曾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
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伏日有三个,各占十天即初(头)伏、中(二)伏、末(终)伏,也叫暑伏、三伏。中伏有时十天,有时二十天就产生了四十天的伏期。三伏是按照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伏字的释义: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2、低下去。3、隐藏。4、就是初、中、末伏的统称。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6、使屈服;降伏。7、姓。8、电压伏特的简称。
暑shǔ:基本字意1、热。2、中医学“六淫”之一,热症。
两字的区别是:(伏)表示期限时间,伏期,不在二十四节气之内。
(暑)是热的程度,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大暑相连,是年中最热的一个月。大暑即大热,它的下一节气是立秋,随后热气逐渐退却开始凉爽
两字在夏季的联系是伏期(30一40夫)热,最热时是小暑、大暑各半月三十天,时间有重叠部分。初伏用“用夏至三庚”四个字来表示,伏期包括了暑期。
《说文解字》:暑,热也。暑由者和日两部分组成,“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在甲骨文中就是“煮”的意思,表示引火炊煮。本义:天热如煮,形容天气灼热。上面有日头晒,下面如同用火在煮,表明已经热到极致。
《说文解字》:伏,司也。从人,从犬。本义:猎手带着猎狗,趴卧隐蔽,伺机出击猎物。
很显然,从字源来看,“暑” 与热有直接关联,而“伏”的含义是“隐蔽、隐藏”,与热没有直接关系。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于是规定从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起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简而言之,三暑是从节气角度来确认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三伏则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角度不一样,但在时间区间上基本重合。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9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