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
所谓「个人同一性」问题,研究的就是: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
我们每个人都会不断成长,经历一系列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身体方面的,也包括思想信仰方面的。不论从身体上还是思想信仰上来看,现在的你和二十年前的你,似乎都有极大的差别,那我们基于何种理由去判定,现在的你和以前的你是同一个你呢?这就是个人同一性的问题。
看上去没啥可聊的,现在的我怎么就不是以前的我了。但它确实涉及很重要的形而上学问题,比如「我」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是我,而不是另外一个人。人是什么,是什么使得人之为人?连续性何以可能,是什么使得现在的我仍是以前的我。如果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有那么大的差别,却仍是同一个我,那么这差别之中不变的「我」的本质是什么。等等之类问题。
当然,个人同一性问题不仅涉及这些看上去离现实很远的形而上学问题,也直接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说法律责任就预设了个人同一性。多年前你犯了罪,现在你是个与人为善的人。你被抓了仍然要受惩罚。现在的你无论和以前有多大不同,都是同一个你。
同样的,一个人被抓了,关了监狱了。他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他不是以前的他了呢?这也涉及个人同一性问题。
还有像精神病的法律责任问题,其实也涉及个人同一性问题。
以身体来判定个人同一性,就像一棵树一样,虽然在许多年间它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仍是同一棵树。这其实是把人的身体作为人之为人以及我之为我的标志。但这个理论面临的问题是,植物人也拥有身体,但我们很难说他和我们是一样的人。而拥有多重人格的人,会有不同的人格、不同的记忆,甚至有不同的性别和年龄,我们很难通过他的身体而断定他有自我同一性。虽然是同一个身体,但此时的他还真可能不是以前的他。
关于身体理论还有个我们都能想到的脑洞,那就是身体互换。洛克就用了这个脑洞,王子和鞋匠交换了身体,而他们各自的人格、意识、记忆保持不变。我们就不能根据身体说,鞋匠还是原来的鞋匠。明明都已经不同了嘛。
身体互换的这个例子也许会让人意识到,或许身体不是判定个人同一性的标准,而灵魂才是。小明的灵魂无论跑到谁的身体里,我们都根据灵魂而判定这个陌生人的身体代表的人是小明。以灵魂为个人同一性的判定标准,还有一个更强大的解释为什么人经历那么多变化仍,却仍是同一个人的问题。那即是把灵魂和思想分离。
灵魂被认为是一个思考的实体,或者说一个容器。是拥有思想的东西。所以,尽管你经历了无数改变,你的思想变来变去,但拥有这些思想的灵魂是同一个,那么你还是你。只要灵魂存在,你就存在。
这似乎更有说服力,但它却面临更大的问题。
首先是灵魂是什么,以及有没有灵魂这回事,这本身就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而那个具有很强解释力的思想改变灵魂不变来解释个人同一性,却本身就给自己挖了个坑。
既然思想、记忆和灵魂分离了开来,那么一个失忆的人,在一个新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那么对他而言,这就等于重生。除非他重新恢复了记忆,联系起了现在和过去,否则现在的他和失忆之前的他就很难说是同一个人,
莱布尼茨就举了个「中国国王」的例子。一个人失忆了,却突然变成了中国国王。那么也就意味着,原来的他消失了,一个中国国王产生了。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洛克还举了个灵魂互换类似的例子。把一个人思想、记忆和另一个人交换。因为灵魂理论的基础基础就是思想和灵魂分离,思想改变灵魂不变,才保持了个人的同一性。现在灵魂依旧不变,但思想和记忆却换成了另一个人的,那么现在的他和以前的他还保持一致性吗。显然不会,这其实和灵魂互换是同样的道理。或者说,剥离掉思想和记忆,灵魂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往下探寻了。不是身体,也不是灵魂保持了人的同一性,而是记忆保持了个人的同一性。当然,这里的记忆指的是你个人的经验性记忆,而不是知识性的记忆。因为个人的经验性记忆是个人所独有,而知识性记忆可以为多人所共有。
因为同一性依赖记忆,记忆也就构成了你之为你的本质的因素。没有人会对你没做过的事情要求你承担责任,你自己也通过记忆来判定哪些事你做过,哪些你没做过。我找到你说你欠我一千块钱,你肯定不理我,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我是谁,我以及我借钱这件事根本没出现在你的记忆里。
上面这些看起来都很合理嘛,于是洛克就根据这些给了一个看上去不合理的结论:你不应该为你不记得的事承担责任。
那么一个人犯了罪了,后来他丢失了这段记忆,依然正常生活,那是不是就可以免于处罚呢?喝断片了,醒来不记得发生什么事了,是不是就可以不为醉酒时的行为负责呢?这显然是不能的。
除此之外,记忆理论还面临记忆的连续性的问题。二十岁的我记得十岁时的事,三十岁的我记得二十岁的事,但却不记得十岁的事。托马斯·里德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人小时候抢劫果园受了鞭打,后来成为士兵在战役中夺了敌军旗帜,最后成了一个将军。这中间就有个问题:
他当士兵夺旗帜的时候,能记得小时候被鞭打的事,也就是说夺旗帜的士兵和小时候被鞭打的小孩是具有同一性,是同一个人。
他当将军的时候,能记得夺旗帜的事,也就是说当将军的他和和夺旗帜的士兵是同一个人。
但他当将军的时候不记得小时候被鞭打的事,也就是说当将军的他和小时候被鞭打的小孩不是同一个人。
这显然是荒谬的。
除此之外记忆还有混乱、虚假等等可能的问题,把个人同一性完全建立在记忆上面,可能不大牢固。并且记忆之外,比如欲望和目的,可能也是同一性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行为都基于一定的欲望和目的,目的和欲望的消失,实际上和记忆的消失一样,对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可能从此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欲望和目的本身和人的其他状态是相联系的,包括人的价值观、信仰以及相关的生活态度等。所以个人同一性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而是各种这些因素的关联。这就是心理关联理论。
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有类似的记忆以及类似的渴望,那么这就是心理上的关联。现在我的和以前的我保持一致性,是因为心理的连续性。
心理连续性解决了记忆理论内部可能出现的谬误比如记忆的缺失和虚构等,却又产生了外部的问题。那就是心里连续性可以是一对多的,也就是说可以有多人和某个人具有心理的连续性。而它同时面临与诸如灵魂、记忆等理论同样对「我之为我」的困惑。
如果心理连续性是个人同一性的本质,那么如果把你的大脑包括意识思想内容和记忆装载到机器人身上或者任何你身体之外的东西上,那么你失去了你的身体,但新的载体和你是具有心里连续性的,那么你还是你吗?
从上面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都是把身体和心理分离开来讨论的。所以会产生诸多问题,诸如身体交换,记忆交换之类的假设。于是就有了一种修正的理论。
个人的同一是指,个人在心理上是连续的,而这种心理的连续是在同一个身中被引起和实现的。这其实就是把上述身体理论、灵魂、回忆以及心理连续理论中把身体和心理分开讨论的一个修正和综合。不能单从身体或心理来说个人的同一性,而应把身体和心理合在一起说。那么这种情况下,什么身体互换、记忆叫唤之类的就都不存在,因为一开始就已经设定了,身体和心理不能分离。
但是,即使身体和心理不能分离,仍然是从物理和心理的连续性来说明个人同一性。而从连续性来说明个人同一性,仍会面临诸多问题。这些自我同一性理论基本上都宣告失败,因为他们都自我当成一个实体,而自我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组织的过程。
或许试图寻找个人同一性,本身就是个错误的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