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解答你,我也好吃烧烤,尤其是烤羊肉串,而且是自然醇香的那种。
有许多人烤羊肉串先把切好的羊肉腌制一下,加入五香粉,孜然,味精,盐,洋葱,胡椒粉,姜片,食用油,搅拌后腌制半个小时。说这样才入味。
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保持了羊肉原本自然清香的方法,那就是直接烤,在烤的过程中添加调味料。
在这里,我要提醒一点,木炭烧烤千万不能在家里,因为木炭燃烧会释放出一氧化碳,家里通风不好,容易中毒。
准备的东西 烤炉,木炭,新鲜的羊肉,盐,孜然粉,辣椒粉,植物油。不要太多的佐料,羊肉自身的鲜香已经足够了。
一 点燃木炭
野外木炭不容易点燃,我是用卡式炉把它点着的。如果没有卡式炉,可以捡些枯树枝放在炉底,烧起来后,上面放木炭。木炭燃着后,要在炉底铺平,不要聚在一堆,更不要离肉串太近,要注意调理。,我们之所以选择木炭,就是因为木炭温度比电烤箱高,高温能快速凝固羊肉表面的蛋白质,锁住内部水分,让羊肉更加鲜嫩多汁。
据说,网上还有一种一根火柴就能点燃的木炭,那就更方便了。
二 烧烤
木炭点燃后,起初燃烧还不完全,冒着黑烟,或者串着火苗的时候,都不要放置羊肉,要不然,羊肉被烟熏后有股子难闻的气味,被火火燎后会烧黑,更不好吃了。
什么时候开始烤呢?等到黑黑的木炭已经全部变成灰白色,灰白色的灰烬下面泛着暗红的火光时,就可以开始烤制羊肉串了。
烤制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火候,不能太旺,比如往上串火苗,这时可以把烤炉的风门关小一点,反之,开大一点。就和我们在家里烧火做饭一样,要控制火候的。
正常的火力是木炭全部点燃,暗红色,放上去羊肉串滋滋作响冒烟。
三 刷油
正宗是刷羊油,我们没有,可用植物油代替,火大刷油,油遇热温度很快升高,提高了肉表面的温度,又能锁住水分,让肉嫩滑,外皮焦香,好吃又好嚼。烤到肉呲呲冒油时撒上混合后的盐、辣椒粉、孜然粉。另一面也同样。这时,你会闻到肉香扑鼻,你会看到看肉串滴着油,色泽明亮。
好了,尝尝吧,自己木炭烧烤的羊肉串是不是更好吃,外焦里嫩,鲜香多汁。
多次野外烧烤的经验告诉我:
1 去野外要有一定的路程,尤其炎热夏季,要把羊肉放在泡沫箱内,里面放置冰袋保鲜。
2 羊肉一定要选上好新鲜的,要带点肥的,混合穿串,这样,在烤制中,肥的羊肉会流出羊油,更具有羊肉的香味。我们自己烤的羊肉之所以新鲜多汁,外焦里能,就是因为我们的羊肉鲜香,而外面摊上的就不一样了,有些人为了保证快速供货,往往会先把一些羊肉串烤得半熟,等到有人付钱的时候,再稍做加热就给人家了,水分丧失很多,口感差了很多。
3 注意木炭温度控制 肉串不能过度受热,也不能热度不够。火候关系到烤羊肉的品相和口感。过热,外面焦糊了,里面还不熟;火太小也不行,比如,8分钟了,你的羊肉还没有熟,由于长时间受热,水分丢失,羊肉吃起来就不嫩了。
木炭烧烤羊肉串就说到这里了,欢迎大家跟帖,多提建议和经验,让我们把羊肉串烤的越来越好吃。
东北&西南:烧烤江湖的两大势力门派
烧烤的第一原则就是“就地取材”。所以,不同地域的烧烤,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仅受到当地气候、地形、物产的塑造影响,还有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辐射。比如四川西昌。提到四川的烧烤,就不得不提彝族对川西的影响。
比如四川西昌。提到四川的烧烤,就不得不提彝族对川西的影响。
彝族最出名的烧烤便是烤“橄榄肉”。此处的“橄榄肉”,可不是烤橄榄果子,而是彝族人于年末杀猪之际必吃的烤猪肉串。
以橄榄枝条做签,腌好的肉块串在枝条上就可以直接放入火里烤,不用铁丝网。再砍下大量的橄榄树皮投入燃烧的柴火中,取橄榄香的烟熏效果。更绝的是,在腌制猪肉时,最传统的做法还要往猪肉里加一碗新鲜的猪心头血拌匀,用于提鲜。
彝族烤肉几乎影响了整个西昌。纪录片《人生一串》里那些占据了西昌大街小巷的烧烤店,都能从中找到彝族民歌和大凉山的影子。
类似的影响还有朝鲜之于丹东,回族之于昭通,傣族的香茅草和维吾尔族的红柳枝。
东北延边地区受朝鲜酱文化影响颇深,不仅篦子烧烤充满了朝鲜的元素,连烤串上也不忘涂一层甜辣酱汁。食客一口蒜一口肉,就着大蒜来中和那股甜腻。而在丹东,吃烧烤必上小菜则是一种惯例,无论是小摊位还是大店面,一碟辣白菜、一碟腌萝卜是必不可少。
如果我们在酒足饭饱之际,无意地将一根烧烤签子扔到墙头那张旧地图上,西南和东北,这签子的两头就好比武当之于少林,对角线上晕染开的油渍刚好勾勒出两大烧烤门派势力范围的雏形。
在烧烤摊的江湖里,如果说东北的大铁钎子是玄铁重剑,大开大合简单直白。那西南潮湿的夜晚里,于火光跳跃间挥舞的细密竹签就是绵密刺骨的暴雨梨花针。细细的一串,火辣浓烈的味道就像味蕾上的一根细刺,于舌尖翻卷间迅速消失,仿佛从未存在。但那下咽的快慰却会一丝一丝从腹中直冲大脑,随桌面上空竹签的逐渐累积,最终完成满足感的升华。
东北与西南烧烤的第一重差别就是——份量。东北的烤肉串讲究“先两瘦后一肥”,如此反复串三次,九块肉刚好达成三个回合,就如同管弦的三个八拍。
而西南的份量就小得多。其中的典型就是贵阳的竹签小烤肉,一根细竹签上不多不少三小块肉,一瘦一肥一瘦。像三声微弱的鼓点,非要你一把把地连起来,才能打出节奏。因此,贵阳烧烤摊边,牛仔短裤下露出胳膊般纤细大腿的白净姑娘,一般一开口就是“老板,先来四十串”。
除了份量,东北与西南烧烤最大的碰撞却是来自一味香料——孜然。逛遍云贵川的烧烤摊均是如此。西南的烧烤是不会用孜然的,用了的都是“异端”。但孜然却是东北烧烤的灵魂。其实,不只是东北,西北也是如此。孜然本就来自西域,经由新疆传入中国,是维吾尔族最常用的香料之一。一个东北、一个西北。扒开东北烧烤的往事,一颗小小的孜然便让草原东西两头之间隐隐联结的脉络浮出水面。东北最出名的烧烤之城无疑是锦州,而在锦州烧烤界又一直流传着“当年锦州来了好多新疆人卖烤羊肉串,锦州人学着卖才有了后来的锦州烧烤”的说法。这其实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事实上,不止东北,整个北方烧烤的背后都留下了新疆羊肉串的足迹。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2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