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末伏在立秋之后,就称“秋包伏”。而所谓的“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
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说,“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热得时间较短,所以说冷飕飕。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热得哭。
按我国阴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结束。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三伏总计三十天,否则三伏总计四十天。
“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这两句农村俗语是用来形容夏日天气的。主要是关于三伏天和立秋之间的联系。
伏包秋的意思就是在立秋的那一天,正好赶上末伏,由于规定末伏只有十天,也就是说,立秋十天以后就出伏降温了,所以说,伏包秋,凉悠悠。意思从此时起就不会再有酷热难耐的天气出现了。但在秋包伏的年份,立秋数日之后才能进入庚日,也就是说,立秋数日后才有中伏天进入末伏,这就是说,在立秋以后,人们还要感受到,至少11天至19天的酷热天气才能出伏。这也就有了“秋包伏,热得哭”的俗语了。
农村人一般会根据“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这两句俗语来判断未来的天气情况,对于农村人来说,夏日需要做很多的农活。所以对于伏包秋的天气是比较期待的。毕竟家里人在地里干农活本身就比较辛苦,再加上夏日严热,对于农村人来说,日子是非常难过的。虽然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先进的劳动工具,帮助农村人减轻了很多的劳动力,但是在很多特殊的地方是不能用的,比如山区,盆地等地。所以对天气的转凉,他们是非常期待的。不仅是他们,在室外工作的劳动者也是如此,那些高空作业工人,建筑工人,外卖小哥,都是比较辛苦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珍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心向阳光,幸福生活。
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讨论!!!
二十四节气多是以华东,华北这些地方气候,降水量总结而成的农业农事指导,6月22日进入夏至,就是一年最高气温开始,这时夹杂着暴雨(降水量)改变,气温有可能改变着夏,秋倒插。
今年前一段时间,整个一华东地区,江西,浙江,湖南,安徽几省连继月余的暴雨使这一带受灾不少,也带来了如秋天般的气温,一场一场连续不断的大降雨,使原本应该上升温度,在夏至达到了35度以上,突然由降雨不断连续,将温度拉回了越来越低的由35度下降到32度,再由32度下降27度,27度之后还下降到个别地方20度以下,许多华东地区小暑,大暑节气创下白天20以下,晚上有的仅有11一12度,得盖被子度夏天。这就是入伏若秋天,整个一夏天气温连续下降到不可思意的地步。也就是农谚语中的《伏包秋,凉悠悠》,对农业生产极其不利,农民的种植被气温和降水量所打乱,损失难免。无苦夏之温,无苦夏之收获。
过了8月8日就算秋天开始,原本是一场秋雨一阵凉,从目前华东地区这几天看,气温一直由前期凉悠悠中暴升到日夜气温29一37度,持续无台风影响到,雨而无盼望,前期降水流失的流失,干旱将至,气温仍维持着居高不下,若无改变,即迎来日夜高温,无降水的秋老虎天天气。可能是若秋包伏(秋天由降水一场,日夜温差大,慢慢气温过度为人体适应)立秋后持续高温,无降水而闷干热的30一39度之间,几无日夜之温差,晚上睡觉没有空调也还真要哭。真不想连碰两茬既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对农业生产特别不利,对所处地带下的百姓身体是一种摧残。
伏包秋和秋包伏有什么不同?
就是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多少上由伏(夏)天和秋天颠倒了。从事农业生产上能收获的延迟,产量上无可保证,人的身体上由原来能适应的由气温低升高,由高转低可慢慢适应,这个一颠倒了,一年中来个多次低向高,突然高走低,又向高向高持续突然向低,可能就会若少了一个秋天,会突破由夏季气温,降水量直接进入冬季。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2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