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开始了对数列的研究,在《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都有相关的记载。比如《张丘建算经》中有几个等差数列问题,通过这些具体题目的解法,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在公元五世纪以,就已经对等差数列有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举两个例题
1、今有女不善织,日减功迟。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今三十日织讫。问织几何?解法是“并初、末日织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答曰,二匹一丈”。
将题目翻译成现代汉语:一个女子不善于织布,一天比一天织得少,以相同的数量递减。第一天织5尺,最后一天织1尺,用了30天的时间织完。问一共织了多少布?
张丘建的解法其实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2、今有女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织九匹三丈。问日益几何?
翻译成数列问题就是,已知首项是5,项数是30,数列的和是390,求公差。
张丘建给出的的解法
这个公式其实是从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出来的。
其实还可以靠想的方法来想出这个公式的。
思路
1、就是先倒序相加,打一个比方,1、2、3、4、5数列的和是15,倒序就是5、4、3、2、1,其和也是15,这样得到一个新数列,每项的和都是一样的,也就是6。
2、两个数列加在一起总和是30(15的2倍),再除以项数得到6(也就是每一项的值)。
3、这个6里面含有两个首项(也就是两个1)。6-2=4,这个4就是增量,用了4天的时间增的,所以公差是1.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就是所谓的算术解法。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