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guǐ)是中国古代利用日影观测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它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有时间刻度,晷针垂直于盘面,通过晷针日影在盘面上的方向来测定时间。
日晷的摆放是根据不同种类和纬度而定。
常见的日晷有水平式、赤道式、极地式、垂直式、投影式和地平式。其中垂直式又分南向垂直、东或西向垂直、侧向垂直。
水平式日晷,采用水平式的刻度盘,是最常用的日晷。日晷轴(指时针)的倾斜度,依使用地的纬度设定,刻度则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来确定。适合低纬度地域使用。
赤道式日晷,依照使用地的纬度,将晷针固定朝向北极。依据晷轴垂直投影在晷盘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适合中低纬度使用。
极地式日晷,晷针也是固定朝向北极,但指时针投影的平面与指时针平行,而指时针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地理纬度相同,刻度则通过几何图来设定。它适合各种不同纬度地方使用。
南向、东或西向垂直式日晷,除了指向不同之外,刻度盘面都是垂直于地面。南向是晷针指向南极,东向是晷针指向东方,西向是晷针指向西方。南向适合在中纬度(30~70)使用。东向只适合在上半日使用,西向只适合在下半日使用。
侧向垂直式日晷,依季节及时间的不同,侧向垂直式日晷有时不会产生影子,因此,需要依照建筑物的墙面方向换算刻度。
投影式日晷,这种测时仪器不设置指时针,仅在地平面依地理纬度的不同而绘制不同扁率的椭圆,并在椭圆上刻划时间线,将晷轴指向正东西方向,南北向的短轴上则刻上日期,以此来指示立竿测量时刻的正确位置。
地平式日晷,晷面水平放置,晷针指向北极,晷面和晷针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观察日晷的方法,首先要了解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因此,观察日晷一定要依据节气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利用日晷测时的历史目前尚不清楚。
史上最早记载日晷测时的是《隋书·天文志》。书中提到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当时的晷盘是木制的,后来才改用石质晷盘和金属晷针。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的都是清代制造的石质赤道日晷。
我们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是有规律的,早上影子朝西,下午影子就转到东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测量时间。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太阳每天都是一样的,从同样的地方升起来,划过相同的弧线,又从同样的位置落下,每天正午时太阳的高度都是相同的。这样,每天的日影都是固定的,测量时间就成了很简单的事情。
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在的平面叫做黄道面。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叫做赤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有个夹角,大约是23°,这个夹角几乎是不变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我们会发现,一年四季中,太阳在天空中走过的轨迹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以北纬36°的泰安为例,夏季的时候太阳会从东北方升起,冬季的时候又从东南方升起;夏天中午影子很短,冬天中午影子很长。更让人崩溃的是低纬度地区,中午的时候有的季节影子朝北,有的季节影子朝南,有的季节干脆没了影子——太阳就在正头顶。
所以,直接插根棍子在地面上是不行的,一年四季影子长短、方向变化太大,实在是没法测量时间。
怎么解决这个烦人的问题呢?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我们只需要让这根小棍平行于地轴,这样不管太阳的高度怎么变化,我们都能保证小棍的影子长度不变。想象一下,假如你就住在赤道上,你用绳子将一根小木棍水平挂起来观察影子,是不是一年四季影子的长短都不会变化呢?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保证木棍指向北极星,那么木棍就一定平行于地轴。这根木棍,就是日晷上的晷针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