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起源于中国,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如公肪所著《述异记》,记载有:“晋桓冲游庐山,见湖中赤鳞鱼,即此鱼也”。又云:“朱衣鲋,泗州永泰河中所出,赤背鲫也”。
这一古代文献充分证明,金鲫鱼饲养最早始于晋朝(公元265-420年间),距今约1700多年,堪称中国的国粹。所谓赤鳞鱼即红色鳞片的鱼,朱衣鲋与赤背鲫同义,即红色(或红色背部)的鲫鱼,显然当时还不叫金鱼。
金鱼的发展史经过半家化、家化、盆养阶段,经过人工选育、培养,最终演化成现代的金鱼。自始至终,金鱼的发展没有离开历代王朝统治阶级的悉心呵护。故此赋予它宫廷金鱼的美称。
唐朝(公元756-760年间),随宗教的盛行,唐肃宗在全国立“放生池”八十一所。这也是人类对野生环境发生突变产生的金黄色鲫鱼大规模的早期干预措施。
曾有”皇恩挟鱼鳖,不敢复垂竿”这种带有法规性质的保护措施,此时的李唐王朝虽已不再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但是唐肃宗此举可以说是金鱼史上“半家化时期的开端”。
到了宋朝,宋高宗赵构置半壁江山于不顾,大兴土木建都临安,期间大造金鱼池,名曰 “泻碧” ,直至退位后仍痴迷于养鱼。
除了皇帝,贵族官僚们也开始把金鱼饲养在园林池塘中作为观赏玩物,但此时的金鱼仍是草金鱼,品种间除颜色不同外无太大差别。普通百姓因无力修建池塘,所以宋代金鱼的饲养与赏玩只在贵族官僚中流行。
自此,宋朝时期金鱼饲养进入了家化时代并产生了色彩的变化,出现红、红白、玳瑁色。这无疑在金鱼的发展中前进了一大步。
金、元时期都城都是北京(金称北京为中都,元为大都)曾修”鱼藻池”来饲养金鱼,鱼藻池即今宣武青年湖。那时的金鱼大多是杭州、南京进贡给皇室的贡品。京西碧云寺也有放生池饲养金鱼。铁木真以水晶为材做鱼池,栏杆镶有奇石,饲养“五色金鱼”。
明朝金鱼饲养进入盆养时期。对金鱼产生质的飞跃,此时普遍出现了以容器饲养金鱼的风潮。瓦盆、木盆,甚至瓷盆,这些比池塘要袖珍得多的容器,限制了金鱼的游动空间,也逼迫它们在身体上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它们的体型逐渐变得短而肥胖,色彩也发展出更多类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人对金鱼的命名,也是百花齐放,诸如金鞍、锦被、印头红、鹤顶红、七星、八卦等。
这些命名主要是针对颜色,而关于身体方面的变化,可以做出推测的是十二红、十二白、莲台八瓣等。形成早期分类的雏形。
明人张德谦的《朱砂鱼谱》中记录了“蛋鱼”,有“脊背光滑无刺”的说法,这是一个蛋种鱼出现的实打实的证据,虽然出现的具体年代不可靠,但起码说明在明朝的时候,草、文、龙、蛋四个种系的金鱼已经得到分化。
到了公元1571-1619年,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四十七年间,它对金鱼饲养技术有比较深的研究,公众饲养很多金鱼,于毎年中秋在宮中举行赛事。还利用官窑烧制了大量缸、盆供宫中养鱼用。
清代雍正以后,有更多宫廷养鱼的记载,清中晚期人们已知道来用人工选择的方法培育新品种。金鱼的品种已多达几十种,与现在的金鱼相差无几。金鱼的发展走向完全成熟阶段。
那时,除皇宫养鱼,一些王公大臣也都争相饲养,因此苏杭、南京的金鱼年年进贡京城。并陆续流入民问,形成宫廷养殖与民问养殖互动局面。
到了现今,金鱼是世界著名三大观赏鱼类之一,从世界范围内看,金鱼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养殖规模最大及影响范围最广的为泰国及日本。
目前中国的金鱼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除西藏外的省份,均有金鱼养殖场或观赏鱼交易市场。国内金鱼以四大产区为主,为福州市、京津地区、苏杭地区、广州市。其中,福州市位于首位,2017年度福州市有近60家金鱼养殖场,面积为133 hm,80多个品系,素有“中国金鱼之都”美誉。
金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未来也像各品类金鱼的体色一样多姿多彩,深受人们的喜爱!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