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先搞清楚何为家,何为教;其次,要搞明白宗教的含义。再次,儒释道三家,为何都发展成宗教。
“家”一般指一派思想体系和学说,所谓一家之言,诸子百家,是比较纯粹的思想学说。“教”为了教化他人,就有了各种仪式、信仰礼拜的对象,以及种种规矩、活动,而将同一信仰的人聚集起来一起行动。比如: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就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儒家与儒教有本质区别,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它是以神道设教。
宗教本是佛教专用术语,后延伸至泛指所有信仰崇拜的教派。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即以某最高理想或道理为宗旨;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依循教化门人的经文、教义等。在佛教即自证为宗、化他名教。
现代定义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
“宗教信仰行为是人出于对现实存在的疑问、批判、否定、改变的目的,宗教行为是人的一种精神自救,是人与现实冲突的另外出路。宗教信仰传达了人对既有竞争生存模式的质疑和否定态度,表达了人内心希望的生存形态和生存理想。
宗教信仰最大限度地披露了人的内心状态,同时对人的精神性存在进行终极关怀。宗教行为是人接近自己内心的努力,所以,宗教信仰历来都是人的精神避难所,是人为自己营造的理想王国的简化版,是人的精神能力创造的宏大作品。”《宗教的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这个词,与英文的religousbeliefs的含义本来并不对等。本来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术语,并不是现在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历史上,中国的道教,即不用这个名词来称呼。宗教这个词用来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译造成的词义变化。宗教这个词作为佛教专门术语的含义,即自证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却了。
儒释道三家,为何都发展成宗教呢?因为思想要传播,就需要有门人来传承,要有广泛的大众基础。而这些思想体系的究竟真实义皆深邃难懂,达之者即可称圣。历朝历代成圣者鲜矣,不能融入世间,广招门人,普及大众,传承早已断绝了,更不用提教化世人,实现其理想的世界了。就如武则天写的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来真实义难解,佛门广大但无缘难入,从何门可让老百姓无门槛的接纳进来呢,唯从“信门”入,最是简便。
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正是此意。
以下内容摘录自头条百科: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家与儒教有本质区别,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它只是以神道设教。
孔子以后不久,战国时代早期的思想家墨翟曾称儒教为“道教”,因为儒者们奉行着自认为正确的“道”。汉代末年,一部中国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孔子的教为“道”教。直到晋代,皇帝在征召儒者到朝廷服务的诏书中,仍然称儒教为“道”教。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又叫做“圣教”。“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圣教渐亏”。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其《游侠列传》道:“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汉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
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儒教 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的孔教运动倡导儒教和国家官僚组织分离,按基督教模式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祭孔,因为“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荡,道挨凌夷,法守集坏,礼俗变易,盖自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尽,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极。”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成立孔教会,呼吁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支持。
我的印象里,第一次直言“儒教”的应该是马克斯韦伯,韦伯很干脆的以《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作为书名。
儒教具备一切宗教的特质,典籍,仪式仪轨,宗庙,偶像,甚至还有天子这个大祭司(韦伯语)。唯独和西方宗教差别在于对彼岸的描述。
事实上,提儒家而轻儒教,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人试图把“儒”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做出的努力。如果提教,那么很可能会在那时遭受巨大的伤害。
好了,引用一段文献的摘要,该文献可以在知网查阅原文。文章标题:作为国家宗教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关于“儒教”争鸣问题的可能解决之道
摘要:”儒教”问题争鸣是学界一个重要的学术公案,争议的核心在于儒学思想体系的宗教性。本文回顾了历次争论中的主要观点,主张采用牟钟鉴、张践关于宗法性传统宗教的论述,代替备受争议的”儒教”说,回复其教化的本来意义。本文认为儒家思想的宗教化是宗法社会形成、宗法性传统宗教确立后儒学自我调适的过程,儒学之有宗教神性,亦是在汉代与国家宗教结合后出现的。董仲舒建立了作为国家宗教的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神学体系,完成了这一宗教的儒学化。本文最后从天人感应与祯祥妖异、运命定数与吉凶祸福、梦验、教争中的正儒形象等几个角度论述了文学作品中的宗法性传统宗教思想。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