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清照的生平
1.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出生在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1)李清照的丈夫叫赵明诚,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员、学者。代表作《金石录》
(2)她父亲叫李格非,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善属文,工于词章。
(3)她从小在家庭氛围中打好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她结婚后和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3.她早期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悠闲舒适的生活情景。后来丈夫去世,父亲官场不顺,金兵入中原后她流落江南,生活孤苦,国破家亡,对她后期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影响。 后期作品多悲叹身世,情调哀婉愁苦感伤。
4.代表作品:
《声声慢》 《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夏日绝句》等
二,如梦令如下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三,解读
1.本首小令主要是以人写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景伤情”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昨夜外面下着小雨,虽然雨不大,淅淅沥沥的,但是风却很急,在这个孤独寂寥的雨天的夜晚,喝了点酒然后就沉睡过去了,第二天醒来后身上的酒味仍然没有完全消除。侍女告诉她昨夜虽然刮风下雨,但海棠花仍然是以前那样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这个季节花儿应该已经凋谢一些,绿叶应该更加茂盛。侍女当然没有词人如此的爱花,懂花,自然不知道花儿会随时令的不同而变化。
3.如果更深一层理解:
沧海桑田,万物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生老病死也是一样的。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热爱才能够更加关注它,更加懂它。
附注,代表作:
1.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夏日绝句
宋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全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我们先不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而就问题来说,它的文学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词牌名。
既是词,当然就有词牌名,这首词的词牌名,很显然就《如梦令》了。如梦令又叫做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据说该词牌的创始人是五代后唐皇帝唐庄宗,本来是叫做忆仙姿的,后来大家觉得听着不太雅观,就按词里的句子,或命名为宴桃源,无梦令,后来才确定为如梦令。
如梦令的曲调,就是七句,三十三个字,每句最后一个字必定是仄声,而还加上一句叠句,就如“知否,知否”。
而且后人按这个词牌填词的话,也必须遵守这个规则。这就像我们现在按曲写歌词的人,有曲在那里框着,每一句歌词都得按曲调来一样。因为古代的词实际上就是用来唱的,而这个词牌就是定调的作用。
二是该词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宋朝很出名的词人,与苏轼齐名,苏轼开创了词的豪放派先河,而李清照却是与之相对应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可谓是各有千秋。这首词就是她的代表作,既是她词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她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这首词,有场景,有对白,有人物,把宋词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李清照的才华展露无余。
宿酒醒后,卷帘询问花事,知春惜春伤春,明明昨晚因为看海棠凋谢,心下感伤,酌一壶小酒排遣,却不料一醉方休,等第二天早上醒来,忙着问打扫的丫环婆子,那一树的海棠怎么样了,她们说,海棠依旧,只是树叶多了花少了(绿肥红瘦)。
全词委婉曲折,层次分明,一步步地走来,重点落在了最后一句,道出了春尽的现状。
三是作者李清照。
也算是一个文学点吧。李清照是界于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女词人,前面说过她是婉约派代表词人,一生创作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却每首都是经典之作,都为后世传唱。但她的一生也太过坎坷,她的父亲是苏轼的学生,她自小被父亲当作男孩子带着,诗词歌赋样样都没有落下,后来嫁了赵明诚也还是比较幸福,无奈赵明诚先她而去,而她又只能随着朝廷南下,遇上渣男赵汝舟,差点毁了自己。后来自己孤身一人度过晚年。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