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先让我们联想到一类动物,那就是哺乳动物,从最原始的鸭嘴兽到万物之灵的我们人类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哺乳,从哺乳这一行为,你会联想到一个器官,那就是乳房,乳房的拉丁文是什么,没错,它就是妈妈的读音“mamma”。由此可以得出妈妈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点,有一种核心情感,显然为所有哺乳动物所共有的,那就是母婴联结,哺乳动物的母亲如此疼爱自己的后代,而愿意让后代从自己身上吸吮营养。哺乳动物的幼儿,则有强烈的欲望要和母亲在一起,待在它的身边,不论是鲸,老鼠,海豚,老虎等哺乳动物的幼儿需要母亲的照顾才能生存,所以显然母爱以及强烈的母婴联结是所有哺乳动物共同的特征。
从上就是我对妈一词由来的分析,你主要看第一点,第二点只是第一点的补充。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ma这个音,是除a之外最容易发出来的,在你一直发a的音时,闭上嘴再张开,出来的音就是ma!回归到语言上来,婴儿出生后的本能反应是“啊啊啊”的哭,在哭的同时,难免会闭上嘴再张开,所以最先会发的音,除了a之外就是ma了,而此时在孩子跟前的一般是妈妈,所以从语言的发展上来说,很可能ma的音就是由此而来。
新生儿学说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从不说话到说出第一个词之间,有几个月的学语期(babbling),在此期间小孩子并没有“说话”,只是“发声音玩”,因为在那个时间段里婴儿的声道发育并不完全,口腔不能作出太过精细的动作,所以发出的声音有限。对于小孩子来说,唇齿位鼻音、唇齿位爆破音和大张嘴的元音/a/,都是最为简单的音,辅音发音位置越往前,对舌头动作要求越低,从而越适合刚刚开始说话的小孩子;而爆破音的一过性和鼻音的持续性是小孩子最容易区分的。
因此小孩子们在babbling的时候习惯用这些音来进行组合——在这个阶段,他们发出来的只是无意义的声音。但是父母们有时并不清楚小孩子有这个babbling的阶段——他们才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的——所以一旦听到自己的孩子发出声音,他们就万般欣喜地大喊“哎呀我家宝宝会叫妈妈了”(其实底下就有解答现身说法,小孩子在六到时个月的时候是学语期,还没发展出有含义的语音表达),然后就开始有意识地逗小孩“叫妈妈”或者“叫爸爸”。
在这样持续的刺激下,小孩子逐渐把mama和母亲联系在一起,把papa和父亲联系在一起,并且一代一代地传给自己的孩子。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管母亲都叫mama父亲都叫papa或dada:格鲁吉亚语对母亲的亲密称呼是deda,对父亲的亲密称呼则是mama;这种现象在一些毫无亲缘的语言里都出现了。这就可以证明小孩子发这些音只是因为他们方便,而把他们赋予“父亲”、“母亲”含义的,是顺着历史漂下来的自己的父母。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