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的是所谓“微言大义”的问题。
在《孟子》和《史记》的记载中,孔子说过“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样的话。孔子对于《春秋》是非常看重的。
孔子在《春秋》中贯彻了自己对于政治学原理的所有看法。所以才有所谓“晋文以臣召君,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这样的记载。臣不能召君,如果成为了既成事实,那么必须为尊者讳,所以依靠三传,我门能够知道孔子的微言大义在哪里。
孔子不用东周纪年,而是用鲁国纪年,也是包含了微言大义在其中的。
《春秋》开头以“元年春,王正月”,这里的王,何休认为是“文王”,即周得天命之君,就确定了《春秋》的基本实现,即在时间上确定周的正统地位。
元年,是指鲁国隐公的元年,但隐公的元年,仅仅是孔子因旧史之文为之,并不是改易鲁国史书记载的整个史实,所以以鲁国纪年是因旧史之文。但最重要的并不是以谁纪年,而是以谁为“正”。
王正月。王在《春秋》中指“周王”,何休说是“文王”。意思并不是说“文王正月”,而是说作为文王的继体之君,周王世世代代一直享有天命,这里的“王正月”就是“文王受命以来只有文王和文王的继体之君有权改定的正月”。
我们知道,夏、商、周确定正月的正月是不一样的,夏之十月,周之正月(以此类推)。在古代颁布历法,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历法颁布是作为祭祀的一个部分构成的,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历法是国家最大的事情之一。
春秋时代,各国分别纪年,这是已经为古史证明了的。但颁布历法却必须按照周代的既定历法规定来。这就是“元年春”,并不比“王正月”更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大致推定:按照春秋时代各国纪年的基本规律和孔子因鲁史旧文的撰述情况,“元年春”是旧文的内容,而“王正月”则包含了孔子的微言大义。这就是后来所说“尊周王鲁”的来历,也就是孔子用鲁国纪年,而不用东周纪年的原因和考量。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