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的由来是什么

亦文亦物:天气这么热,24节气中的夏至,在古代地位特殊,有何来历?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的由来是什么图1

24节气的问题,不好解答,毕竟年头太长,可谓众说纷纭。如果一定要讲的话,咱们就不妨从夏至的来历解释:

夏至,是24节气中第10个节气,是24节气中出现最早的一批节气,一般选择在农历6月22日。夏至这一天,是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咱们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也是阳气达到顶点的标志。

1、夏至出现在什么时候?是谁发现了它?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曾写道:昼晷(gui)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可见,在唐代古人就发现了夏至的奥秘。追溯文献会发现,《尚书 尧典》中讲过:尧分出“四仲”,也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可谓居功至伟,他当时在哪里创设历法呢?传说就是现而今的山西清徐县。《尚书》形成于春秋中期,由此可知,夏至最早出现不晚于春秋时期,通行的发明者当推尧帝。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的由来是什么图2

2、尧是如何确定的夏至?

在古清徐生长着一种药草,名为蓂荚(mingjia)草,尧观察细致,就发现蓂荚草的生长有其规律,旺季日长一叶,冬季则日落一叶,就是根据这个观测,推出了阳气最足和阴气最旺的日子,区分出了“四仲”。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的由来是什么图3

3、古人都怎么过夏至呢?

在古代,夏至是重要的节日,需在京城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这习俗我们今天听着感觉特新鲜,但当时很隆重是国家大典,既要举行盛大的朝拜,更伴有精彩的歌舞,社稷、山川、五岳、四渎一起祭祀。夏至,在古代又称为“朝节”,唐代就特别流行吃粽子、烧鹅。白居易曾经写过: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而到了清代,这习俗就变化了,北京流行吃过水的凉面,四处流行粽子,而在江南一带则最流行喝“夏至粥”。这习俗在今天看起来很难以理解:大夏天的,正是最热的时候,怎么还偏偏要喝粥呢?难道不怕上火?

夏至粥,不同于一般白米粥,而是用小麦、蚕豆、红糖拌好,加入薏仁、芡实、莲子心、红枣,彻夜熬煮而成,说是一碗粥,其实无异于十全大补汤,图的就是阳气日渐衰减,趁着新麦刚下来,补补身子,不至于着凉,所谓冬病夏治。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的由来是什么图4

要说习俗最怪异的,莫过于广东。夏至天热,广东人居然流行吃狗肉,在当地说法看来,狗肉性热,能解除疟疾、辟清邪气、抵御虫蛊之毒,也算是地方特色中的独领风骚者。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的由来是什么图5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日减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524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1月 9日 上午9:21
下一篇 2023年 1月 9日 上午9: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