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些满足“曼德拉效应”的几个现象。
在我们上学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里,你学过的肯定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雕塑《思想者》的造型是手扶额头。
歌曲《爱我中华》里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神奇宝贝》皮卡丘尾巴是黑色的。直、真、具这三个字都是两横。
但是这些全部都是错误的记忆,真正的答案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雕塑《思想者》的造型是手扶下巴。
歌曲《爱我中华》里唱的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皮卡丘的尾巴是纯黄色的; 直、真、具都是三横。
关于“曼德拉效应”
这种集体性出现记忆错误的现象,心理学上称其为“曼德拉效应”。指的是大众群体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和真实发生的历史出现了偏差。
在2013年,前南非【Z】统曼德拉在去世时,很多人却表示在自己的脑海里,实际上曼德拉早已经在上世纪80年代离世了。
一个当过国家【Z】统,并且获得过诺贝尔【H】平奖的人,却莫名其妙“被认为性死亡”了,而且全球各地的人都表示的确如此。
这样的事情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的的确确发生了,并且发生离我们现在的年份不太远。
在2010年的时候,有一位号称是“超自然现象顾问”的女人——菲奥娜-布鲁姆 ,她发表了一篇关于南非【Z】统曼德拉早就死亡的文章。
文章详细讲述了自己对于曼德拉的记忆,表示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监狱关押的时候就已经离世了。
如果说这个叫做菲奥娜的女人,仅仅只是吃多了没事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博流量的。那么无可厚非,毕竟她就是干这一行的。
可这篇文章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表示了共鸣。表示自己还在电视里看过这个新闻,同时还有南非民众们,对于曼德拉【Z】统举办的送行会。
这么多人一个说法,看上去似乎不会说谎。但实际上曼德拉【Z】统,并没有在上世纪80年代的监狱里去世。
他在出狱之后,还当了整整五年的南非【Z】统,并且还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H】平奖,直到2013年12月5号才去世。
发表这篇文章的那个女人菲奥娜,把这种集体性记忆出现错误的现象称作“曼德拉效应”。
并表示这是因为在一个平行宇宙中,曼德拉确实是去世了。 而我们由于某种原因,穿插了这些曼德拉去世的记忆,导致出现混乱的记忆,所以人们容易对一些事情现象搞混淆。
为什么会出现曼德拉效应
有科学研究认为,“曼德拉效应”是由于一个人出现记忆偏差,并且口口相传的传播,导致对这件事不了解的人,因此受到了误导。
而随着时间的变长,被误导者传来的记忆深刻于心,久而久之也就把这个听到的现象,映射成为自己经历的现象了。
国外学术期刊的科研论文,里面用科学实践的方式,验证了“曼德拉效应”的现象。
这项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组成,研究者先是证明相似的图片,确实会引起“曼德拉效应”的现象发生。
这时我们就算在很确信的情况下,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错误的图片,而不会选择正确的目标图片。
众所周知,记忆性的偏差只是很轻微的,并不是说有太大的差别。比如说《神奇宝贝》里面的皮卡丘例子。
你会发现我们记错的地方,仅仅是因为皮卡丘它耳朵上也有两个黑色部分。然后这就形成了一个细节,并且在我们脑海中深化了印象,最终成为了一个固定化的“经验”。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既然“曼德拉效应”只是我们个体主观上面的出错,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和犯和我们犯相同的错误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仅会瞎编,而且还很容易被误导。
就比如让你坐下来,突然回想起小时候一件事情的全部经过,你可能很难描述出细节,但是让你想起事件中的某个人,你也许会很快就想起来。
我们人类的大脑,存储记忆的方式不像电脑上面的磁盘,能够直观、规律性的储存,而是只能不规则的碎片化记忆。
就像一个学生从小就经常看九九乘法表,时间久了就自然倒背如流了。从小经常记1-10的英语单词,现在也会说one-ten。
这些就是碎片化记忆积累下来的,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忘。 而如果是死记硬背的话,那就非常困难了。
比如高中时期学过的《蜀道难》这篇课文,现在背起来那就只知道一个“难于上青天”了。而对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很多人并记不得是哪一句了。
我们的记忆是不完整的,通常我们只能记忆住那些最重要的部分,并且印象最为深刻。 而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无关紧要的部分,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忽略掉,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正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只能说个事情的大概,而无法想起细节的东西。
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所以我们会认为是“斯人”,是因为手机的输入法默认是“斯人”,并且当时的课外辅导书都是“斯人”。
而不管是人教版还是其他教材,全部都是“是人”。这个是从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始,历代教材都是如此的。
所以有些人固执认为,自己从小学的是“斯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另外对于歌曲《爱我中华》,之所以会出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是因为出版时的错误。
“曼德拉效应”目前仍然没有定律,解释和争议颇多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明白,“曼德拉效应”并不是个体的记忆误差,而是群体出现了记忆混乱。
如果只是一个人坚持认为的某种观点,而其他所有人都相反,显然这并不是“曼德拉效应”。
面前对于“曼德拉效应”的解释,也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是人们在接收某种信息之时,信息的本身就存在细节上的错误。
这种错误是很容易被忽略和混淆的,导致我们大脑形成的认知,和事实的真相产生了“信息差”。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人们对某件事或物本身的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其他事或物记忆整合过程中,形成了记忆源头的混淆。
导致人们在提取这个事物的记忆时,提取出来是并不是当初记住的那个事情。而是经过多方信息夹杂,整合之后的事情,从而就产生了记忆的偏差。
结语
总的来说,“曼德拉效应”现在的确经常出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毕竟现在眼花缭乱的信息量,导致人们的大脑,经常是加班加点的工作。
很多时候一不留神,我们就对某件事情产生了记忆的混淆。都说“互联网的记忆”和“鱼的记忆”一样,只有短短七秒,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认知求证的过程中,有认真严谨的态度非常重要,避免以讹传讹给我们形成记忆偏差,让“曼德拉效应”再次卷土重来。
曼德拉是南非前总统,被南非人尊称为“南非国父”,那么,“曼德拉效应”难道是他特殊的身份有关?
出生于1918年的曼德拉,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优秀政治家,终身都在为南非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而奋斗。
1962年,他被捕入狱,被判终生监禁,直到1990年,南非于1解除隔离,实现民族和解后,曼德拉获释。
1994年,他所领导的非暴力斗争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在大选中获胜,曼德拉担任总统,直到1999年卸任。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逝世,享年95岁。
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曼德拉非常活跃,而在他入狱的27年时间内,很多人失去了他的消息,以为他已经去世了。
而当他1990年出狱时,很多人惊奇地说:“曼德拉不是去世了吗?”
在心理学上,这种“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的现象,就被称为“曼德拉效应”。
最近几天,“斯人”与“是人”之争成为一个社会热点。
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学课本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记得前几天同事问我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是“斯人”,就是现在,我正在写这条解答之时,头条小帮手也在提醒我,应把“是”改为“斯”!
但是,人教社却说,课本中一直印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并且历来的典籍中也都是“是人”。
看来,这是我们集体失忆了!
这,就是“曼德拉效应”的一个经典案例。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