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刻骨铭心的依恋,故乡的一切早已溶进了我的生命。
故乡的亲友,玩伴是那么的真挚,虽然不是一家人,但熟悉和亲热的程度不亚于一家人。小时的那种天真无邪,如果晴空丽日,没有一丁点儿杂质。我们在一起捉迷藏,打宝塔,弹玻璃球,打沙包,抓子儿,跳绳等等,这些天真和快乐永远印记在了我们心中。
故乡的山水总有好多迷人的传说。小小的好奇的我们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有外地的亲友来玩,便会带着他们去观看我们心中所谓的神秘之地。我永远记得在县委党校后面有一口涨落泉。如果向泉眼处扔几个小石头,泉水就会大涨。这对于七,八岁时的我来讲,真的太神奇了。
故乡的白事也是另一道风景。虽然也害怕,可热闹的场景一至吸引着我。看丧家的悲哭,听孝歌锁喇,小小的我又哪知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觉得热闹,好看。但是小小的我对死亡还是恐惧的。下了晚自习,不敢一人路过停放死人的地方,于是远远的站在路灯下,等过路的行人。见有人来了,顾意的离的很近,快步的走过那个恐怖之地。然后一路小跑,飞快的就回家了。
有鬼就有神。小时大礼堂演电影,机灵的我一定能混进去的。其实是收票的人都认识我父母,顾意的网开一面。记得有次我看着看着睡着了。要关门清场了,工作人员才叫醒了我让我回家。离家己经不远了,一只突窜的黑狗绊倒了我。后来我发烧了几天,喝药又打针。妈妈问了我情况,告诉了我外婆。于是外婆半夜请了个道士,一个清瘦个子很高的道士,用桃木剑刺上黄表纸,在门口,院子里,堂屋口念念有词。后来又燃香在我头顶打转,用绸布包米一起在我头顶打转。并让外婆用那些米煮粥让我吃下。我的病好了,不知道是由于请神,还是因为吃药打针。但我从小就养成了对神佛的敬畏。我认为善恶有报,佛法无边。
故乡永不能忘的还有吃食。那怕是一碗酸菜,那也是故乡的味道。小时住在一个四合大院里。每到吃饭时,家家都开饭了。虽然自家只做了一饭一菜,一顿饭可以吃几个花样出来。当然也有吝啬的邻居,平时的走动就不亲热了。我家条件好,父母又大方,每次煮好的,必给左右邻居端一碗。我心里善良,这些美好而温馨的画面一直温暖我心。不知道当时邻居的小友,现在还记得吗?
故乡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父母是外地人,大学分配来的这边远小县。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活的稍好一点,母亲下班吃过饭后便带我们在公路上砸碎石。每到验收时,总是码了又码,堆了又堆,总想叫多量一点。当时是一个姓任的叔叔经常给我们量方。他总是豪气的多给我们量一点点。任叔早死了,可就是现在,见了任姨,以及他的儿女,我们都是非常尊重和亲热的。有时讲以前的辛苦,也会讲到这些,都说任家是好人,并为任叔的早逝而挽息。
故乡的一切养育了我,教育着我。使我的生命,怎么也和故乡分割不开了。无论我身在何处,我永远都怀念我的故乡。
一个不热爱故乡的人,就象浮萍没有了根。一个连故乡都不热爱的人,注定了飘泊和孤寂。故乡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愿我们永远热爱他。
诚然,人往高处走。但无论怎样,故乡永远也不能忘。在他乡,一句乡音就勾起了我无尽的乡愁。我故乡的亲友,老乡们,你们过的还好吗?我美丽可爱的故乡,一定更加美丽了。
因为心里放不下,才有了乡愁,才有了无尽的思恋。
兮儿写。
乡愁的“唤回”是需要载体的,但残酷的现实是,人们总有点“喜新厌旧”。在村庄动迁的砖瓦堆上,废弃的提篮被村民扔下了,带不走的老屋砖瓦、老井被留下了。设计师们将这些“原乡”家什一一收集。如今,它们又成为文化市集的一景:园内景观墙、景观桥里嵌有原村的砖瓦石块,咸菜坛子、井圈里种上了绿植,成为别致景观,咖啡店门口的老水井、倒塌后的老屋留在地上石础、青砖,都向游客诉说着过去村落的模样。
——源于网络
我觉得乡愁是需要载体的,载体的形式有很多种,大多是物质的,曾存在于记忆中可触摸到的真实物什。小到故乡的一片瓦一块砖,大到一栋楼一条街都可以成为载体。
另外也有精神方面的,文化、艺术、习俗……就好像余老的诗《乡愁》,读到此诗多少人情不自禁便泛起了乡愁。
乡愁更多的是我们对那些回不去时光的追忆,因为知道不可得了,便念念不忘。许是当时年少,没有好好珍惜那段美好的时日。许是如今的生活比之从前或许没有更差,但总觉怅然若失。
用一句不那么恰当的诗句来说说这种感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虽说无关风月,但也算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