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听上去就是表达满腹的牢骚,“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完全与“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是两个画风。
前面的话是刘禅说的,后面的话是刘备临终前嘱咐的。
倘若刘禅如同子侄一般他可能会说政由相父,如果他如正常普通君主一般他会说政由丞相,葛氏这个词听到的就是疏远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建兴五年,诸葛亮请求北伐,写出著名的《出师表》。相信大家都背过这篇文章,现在想想也是越来越有味道。正如《出师表》所言,诸葛亮满篇都是刘备,是为了刘备的恩德才报答刘禅。此时刘禅已经21岁,听起来的感受未必很痛快。
加上“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没有归政于他,心中该作何感想呢?
再加上结合后来刘禅废除丞相制度,是否能说明他内心的想法呢?相信读者有自己的答案。
刘禅称诸葛亮为“葛氏”,出自《三国志.后主传》注引《魏略》记载,后主刘禅说:“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这是刘禅刚即位,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时,有如是说,意思是让诸葛亮总理朝政之事。至于,刘禅为什么称诸葛亮为“葛氏”,这就和诸葛这一复姓的起源有关系了。根据《百家姓.诸葛》里有三种诸葛氏起源的说法。
(刘禅和诸葛亮)
第一种说法,出自葛姓,据说,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被灭后,葛国的后人就开始迁徙,有一支到了琅琊诸县,后来琅琊的葛氏又有一支迁徙到了阳都,因为阳都早有葛氏,为了区别,就称诸葛氏,既“诸县来的葛氏”之意。另外,《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也是采用了这一说法“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第二种说法,《百家姓.诸葛》里还有一种种说法和《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风俗通》的说法是一致的。既诸葛氏出自葛婴,他是陈胜吴广起义军里的一个大将,立下过汗马功劳,却因陈胜听信“馋言”,含冤而死。汉文帝继位后,封葛婴后代为诸县侯,其后代就以“诸葛”为姓。
第三种说法,仍然出自《百家姓.诸葛》(原文是第二种说法),这个说法感觉有些“荒诞”了,但不不是不可能,姑且列入。这个说法说,诸葛氏出自“有熊氏”,为詹葛姓所改,改动的原因是因为地域“口音”,詹葛念成诸葛,因此干脆改为“诸葛氏”。
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是最合理,也最符合姓氏的起源,再加上做《吴书》的韦昭,是当世之人,学术严谨,韦昭甚至因为拒绝为孙和作“纪”,而开罪孙皓,最后丢掉性命。所以,《吴书》的记载是可信的。那么第二种说法,葛婴后人被汉文帝追封为侯,查无出处。第三种说法,更像民间传说。
所以,至少两种说法,“诸葛氏”都出自“葛姓”,刘禅称“诸葛亮”为“葛氏”,就比较合理了。最后,关于诸葛丰,诸葛亮等人关系,奉上三国诸葛氏的“谱系”,这里不啰嗦了。
(三国诸葛氏谱系)
诸葛亮的祖上本姓葛,后改姓诸葛,刘禅称其为“葛氏”没毛病。裴注三国志引《吴书》中介绍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说“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古诸县在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域内,后来搬到了阳都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沂水、沂南一带——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诸葛瑾和诸葛亮是“琅邪阳都人”。因阳都本地已有葛姓人家,从“诸县”搬来的这一支葛氏便自称“诸葛”。
裴注三国志引《风俗通》说,诸葛姓氏源于秦末符离人葛婴。葛婴随陈胜起事屡立战功,后被陈胜所杀。西汉文帝时,葛婴的孙子被封到诸县为诸县侯,其后代便将封地和姓氏合二为一,改为复姓“诸葛”。
两种说法虽有差异,但“诸葛”与“诸县”有关,且原本姓葛的说法是一致的。所以刘禅才对诸葛亮说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话。此语出自裴注三国志转引的《魏略》,意思是让诸葛亮全权处理国事,刘禅只负责礼仪祭祀。刘禅以诸葛亮的本姓“葛氏”呼之,也彰显了君臣亲近的效果。
诸葛亮本姓葛这事在蜀国尽人皆知,不光刘禅,老百姓也这样称呼。诸葛亮死后,蜀中百姓爱屋及乌,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赞誉有加。每当朝廷有什么善政善举,即便跟诸葛瞻没半毛钱关系,也说是“葛侯之所为也”。
蜀国以外的东吴以及后人也有这样称呼的。太平御览引《吴志》中,有段张昭评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亲侄子诸葛恪的话,说“终败葛氏者,玄逊”——“玄逊”是诸葛恪的字,一说为元逊。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在反驳袁孝尼对诸葛亮的评论时,也说“葛生行己,岂其然哉”。可见类似“葛氏”、“葛生”的称谓很普遍。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