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先秦铸币上的文字,通常是由铸钱的工匠随手“刻写”在钱范上,由于工匠文化程度的差异,春秋晚期至战国钱币上的文字,很少有完全一样的,有的规范一些,有的豪放粗犷,有的纤细秀美,而错字,缺笔,文字颠倒等现象也常见,这在秦国半两钱上尤为突出。比较而言,齐、赵、晋、楚等国的钱币文字规整一些。
减重粗放秦半两
战国渔阳、安阳、齐贝布币
战国齐镒六化、镒四化、镒化钱
战国魏梁一釿布币
中国书法进入成熟期后,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秦代的李斯,他创立的小篆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其碑文据传就出自李斯之手。秦统一六国后,铸行的比先秦半两钱文字秀美的秦半两,我认为很有可能也是李斯书写的,只是目前还没发现史书的佐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书同文”后,鉴于设计发行货币是一个政权十分重视的大事,所以钱文一定是由当时的书法名家所书写。
秦标准半两钱,小篆体或为李斯所书
史书明确记载最早为钱币书写开元通宝钱文的是唐代欧阳询。他是初唐大书法家,擅八分书,其书出自秦篆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在古钱小小方寸中安排文字,非欧莫属。这段史料见于《旧唐书·食货志》。
唐鎏金开元通宝,欧阳询书
唐银质开元通宝,欧阳询书
两宋是文艺范儿时代,从皇帝到民间,涌现了无数艺术家。
宋太宗赵炅首开为钱币书写钱文的先河,世称御书钱,第一枚御书钱是“淳化元宝”,以真、行、草三体书写。后来他又以真、行、草三体书写了“至道元宝”钱。据说,当时持三枚不同书体的同一种钱购物,会得到商家优惠。
宋草书至道元宝,赵炅书
宋草书元丰通宝,司马光书
宋草书元祐通宝 苏轼书
宋神宗元丰元年铸行“元丰通宝”,其中隶书体钱文沉着、苍劲豪放,在钱币史上有“东坡元丰”之称,相传是苏轼笔迹。
宋哲宗元祐年间铸行“元祐通宝”,为司马光、苏轼笔迹,文字潇洒奔放、不拘一格,有超世脱俗之感。
北宋末宋徽宗赵佶为“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亲书钱文,徽宗自创瘦金体,史称“铁画银钩”,丰富了中国书法的书写样式,对后世影响极大。“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由于瘦金体遒劲漂亮,铸造精美,直到今天仍然深得钱币爱好者的青睐。徽宗为钱币书写瘦金体甚至影响到了其后的金代,金代的“大定通宝”钱就是借鉴了徽宗的瘦金体风格。
宋大观通宝,赵佶书
宋崇宁通宝, 赵佶书
金大定通宝 钱文仿瘦金体
北宋还有一位名人为钱币书写钱文,他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石纲的始作俑者、权相蔡京,蔡京其人虽然人品不好,但却有名的书法家,崇宁重宝当十大钱的隶书钱文就出自他的手笔,
这四个字写得沉着内敛,神完气足。看来人品和艺术修养真是两回事。
宋隶书崇宁通宝 蔡京书
金代的“泰和重宝”篆书大钱,铜质精良,制作规整,“泰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体,尤为华美。“筋”即今天所称的筷子,玉筋篆是形容这种笔画粗细相等,遒劲有力如同玉制的筷子。这枚大钱的书写者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史称“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金篆书泰和重宝 党怀英书
清戴书咸丰通宝小平铁钱
清戴书咸丰通宝小平铁母
元明两代钱币的书法乏善可陈,清代倒是有一枚钱,钱文活泼生动,潇洒放逸,这就是咸丰戴书小平铁钱,之所以叫戴书,是传说它的书写者是一个叫戴熙的人。戴熙,字醇士,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本人也是古钱收藏家,著有《古泉丛话》一书。1860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时,他投池自尽,为清廷尽忠了。戴书咸丰钱除小平铁钱外,还有当五当十几种,都很少见。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都是他当政时发生的大事,在这些大事面前,他优柔寡断,束手无策,迷于酒色,荒废朝政,误国殃民。但说他是“四无”皇帝也有点冤枉了他,在币制方面咸丰倒是很有作为,清代钱币的版别多,到他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咸丰钱各种版别不下千种,是中外钱币史上的奇葩,虽然如此,戴书咸丰以秀美的书法鹤立鸡群,为眼花缭乱的咸丰钱家族增加了些许亮色。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