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茶客们最钟爱的茶种之一
汤色油红透亮,香味醇正,当年的乾隆皇帝对它也甚是喜爱
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
点盛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相传三国时期,武侯诸葛南征南蛮,亲手种下了茶树,从此茶叶便在风调雨顺的云贵高原扎下了根,至今,云南基诺族依旧世代祭祀“茶祖”,而茶祖就是指的孔明先生。
唐宋茶文化盛行之时,普洱茶才逐渐被中原所接受,唐宋的茶马古道,不但给唐宋王朝带来了大量的战马,精明的商人们也把普洱茶传遍了中原每一个角落。
那时的滇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唐朝时,滇茶被统称为普茶,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一书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寺庙僧人皆喜普茶,浓厚的韵味与佛堂的檀香木鱼相互映衬,更易于通佛
宋朝中原茶客文人雅士居多,当时茶风儒雅,茶会林立,精明的商人就将普洱茶大都被包装成了盛行的团茶样式,银模压制成团,并在茶团上精心题字“圆茶”,宋朝名士王禹偁有词曰:“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这里的“圆如三秋皓月轮”正是指的普洱圆茶。
到了明朝,因茶马互市日渐繁荣,在茶道上逐渐形成了大小各异的城市,普洱府则作为茶道的中心,成为了茶马古道的繁荣之地,来自中原的商人马队在这里与藏人商贩进行丝绸、瓷器、战马、茶叶、盐巴等交易,往日的普茶,圆茶,在茶客的品鉴中,渐渐以它的采购之地普洱府以命名,演变成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普洱茶
普洱茶的制作需要发酵,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色,从前交通不便,山高路险,运输时间动辄需要好几个月,精明的商人们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将收来的普洱青茶用石模压制成紧压茶,如此便能比散茶更能提高运量,在茶马古道长途跋涉的同时,普洱茶也因气温、紧密成堆等原因产生了发酵,发酵过后的普洱茶,茶客们发现口感更加醇厚,汤色更加艳丽,于是这一工序也这样就保留到了现在
今时今日,交通已非昔日可比,制茶工艺也大幅提高,然而普洱茶发酵的过程却必不可少,于是就诞生了人工发酵的流程工艺,为了区别,茶客们也就把此类普洱茶称之为“熟普”
反之,如是自然发酵工艺的普洱茶,茶客们则称之为“生普”
朝来八饼赐头纲,鱼眼徐翻昼漏长。
青篛红签休比并,黄罗犹带御前香。
一盏普洱,与君共尝
(图片摘自网络)
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原思茅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生产的,集中于普洱府所在地销售的,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及紧压茶。
普洱是一个地名,但几经变换,咱们往下看。
关于普洱茶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朝,当时叫“银生茶”,是普洱茶的前身,因为它的产地思茅,属南诏国的银生府管辖。最原始的制法是直接将鲜叶生晒而成,后来发展出杀青、揉捻等制程,在日晒后成为晒青毛茶。
唐朝时,南诏国在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五代十国时期,大理取代南诏开始统治云南。大理国将“步日睑”改为“步日部”。
在西藏等地,从唐朝起就只说“普茶”,没有洱字。“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到了元朝,蒙古统治者改“步日”为“普日”,所产茶被称为“普茶”。
明朝,朱元璋改“普日”为“普耳”,后来“普耳”又改称“普洱”,“耳”加了个三点水。
关键时刻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此后普茶定名为“普洱茶”,一直沿用至今。
亲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年份,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将普茶命名为“普洱茶”。万历皇帝,就是那个明朝在位时间最长(达48年)、有张居正辅政、却有28年不上朝的皇帝!
清朝时普洱茶达到其鼎盛时期,雍正时期设普洱府:辖思茅、西双版纳等地。普洱府为盐矿、茶叶集散地,车马云集,人流拥挤,因其商贸发达而逐渐闻名于世。
▲普洱府旧址
▲普洱府旧址
至此,我们可以将普洱地名和普洱茶名的演进,做一张图出来,这样就能更直观地看清它们的变化,往下看:
▲普洱地名及普洱茶名演进(自唐代至清代)
本文中,咱们提到的“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
普洱茶一词虽有“普洱这个地方产的茶”之意,但茶实际主要产自西双版纳境内。今天的普洱市,也是最近10年才有的,之前一直叫“思茅市”。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