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藏来答】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唐代,但是数量稀少。至元开始大量出现。
唐宋时期的青花瓷器
唐 青花冥器
元代青花瓷的横空出世,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元代以前是否有青花品种的瓷器存在?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唐代青花瓷器展现在人们面前。在2006年出土了两件冥器,学者们判断其为唐代河南巩县窑烧制的青花瓷器,所用的胎釉与景德镇生产的类似,但所绘画面不同,目前面世的不超过10件,分散在香港及欧洲等地。
巩县青花
唐代时,河南巩县是烧制三彩的主要地区,1957年故宫博物院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分别在小黄冶、铁匠炉及白河乡三地发现窑址,从1972~1982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及故宫博物院进行多次调查并发现大量三彩器物、陶范及白瓷残片。至于巩县青花瓷是如何生产的,没有文字记载,目前只能用推理的办法进行分析。唐代青花瓷应属偶然之作,这与元代景德镇的所生产的青花瓷器没有任何关联。
元青花瓷器
元 蓝地白花如意开光花卉纹菱口盘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考古界否认元代有青花瓷。由于生产工艺、烧制技术不高,并且存在很多瑕疵,如胎体厚重、施釉不均、器底粗糙无釉、器物多为败相(不圆,口歪)、釉光润度不强等诸多问题,与明永、宣青花有天壤之别,所以古董商们均误认为此类器物是明末时期的瓷器。
元 青花云龙象耳瓶
1928年一位叫珀希瓦尔·大维德的英国人,在北京琉璃厂买了一对带有铭文的青花云龙象耳瓶,铭文为“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 ,后于1929年《老家具》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通过对青花象耳瓶上铭文及纹饰的研究,在1950年夏天,分别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以及伊朗阿德比尔寺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研究比对,从中发现一批与象耳瓶纹饰风格相近的瓷器,并在1952年和1956年出版的《14世纪青花瓷器》《阿德比尔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中披露,并认定这些瓷器中,有72件为元代青花瓷器。
元 青花凤首扁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河北乃至全国各地的多处考古挖掘中,都有元代青花瓷器出土,人们将其统称为“至正”型(以象耳瓶为标准)。1970年北京元大都旧鼓楼大街发掘中,出土10件青花瓷器,其中就有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青花凤首扁壶。2005年英国伦敦拍出了一件元代青花人物罐,约2.5亿人民币。从此人们对元代青花瓷的追捧与日俱增。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景德镇的青花
唐代虽出现了青花瓷器,但各方的技术不成熟,胎、釉、窑火等指标都未合格。景德镇地处丘陵,山区及周边蕴藏着大量的制陶制瓷资源,人称“水土宜陶”。此地产出的瓷土矿含铁量低,洁白细腻,在不加入高岭土的情况下,瓷胎的硬度也高于宋代时期的其它窑厂。
宋 影青残片
制釉材料一是满山遍野的凤尾草,一是当地丘陵地带产出的石灰岩,将石灰岩研磨成石灰石粉末后,加入凤尾草进行调和,就是透亮釉的主要材料。“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说的就是从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所烧制的瓷器,胎、釉、窑火这三项,相辅相成达到和谐。
元 龙泉褐斑撇口瓶
青花瓷器在景德镇是如何兴起,由谁发明的无从知晓。上世纪70年代景德镇考古所对湖田窑进行了挖掘,在昌江河两岸的龙窑窑址里曾发现青花残片,且多为盘、碗类。证明湖田地区应是烧制青花瓷的最早窑址。宋、元时期南方各窑口主要以烧制青瓷类为主,景德镇所产的瓷器由于胎体洁白纤薄称为影青瓷,且带彩的瓷器品种很少。
清 康熙龙纹碗
世界上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无意中成功的。当青花品种出现后,景德镇地区便以烧制青花瓷为主体,而影青品种便退出了历史。
明 永乐青花烛台
影青瓷器由于胎坯硬度与窑型的原因,盘、碗等小件居多,而青花瓷在瓶、罐等中大件表现力则更强、更美观。但原有制作影青的胎泥及窑型达不到青花烧制要求,这样新的问题便出现了。工匠们为了烧制青花瓷作了两项创新,一是在胎泥中加入景德镇东所产的“高岭土”,不仅提高了胎泥的硬度,还可大幅增强耐火能力,与胎土并称为“二元配方”;二是放弃龙窑窑型,创造新式窑炉,并将窑址从湖田搬到昌江河东岸的平原地区,建立新的窑厂。
明 万历青花花卉军持
青花的发展脉络清晰起来,到了明初洪武二年,在景德镇正式设立御窑厂。上世纪80年代末景德镇城市建设在此地的落马桥、刘家弄、十八桥一带曾挖掘出大量的元青花残片,而这一带更是古时景德镇的中心地带。
清 乾隆青花莲托八宝纹四足盉
明、清两朝历经约600年的历史,其宫廷御用瓷绝大部分都出自景德镇。而青花品种的研发成功,可以说直接改变了中国陶瓷发展的轨迹,使陶瓷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原文作者:何国森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6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