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华夏”一称由周王朝创造。最初指代周王朝。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谓。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华夏族逐渐形成。华夏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正式形成了华夏族。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
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原先的自称“华夏”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汉”一起使用。
从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起算,据说华夏文明史历经了约5000余年。中国乃礼仪之邦,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今天,我们正处在新中国新时代新征程,守望和平幸福来自不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子民,不忘先祖之本;与时俱进,爱我中华,珍惜当下,让我们一起把幸福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华夏”是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各族的合称,也称“华夏民族”,因此,中国人也被称为“华夏子孙”、“华夏儿女”。那这个人人习以为常的名称究竟从何而来呢?为什么要称古代的中原为“华夏”呢?
对于有很多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观点是,“华夏”一名是以文化高低来定的。文化高的民族称为“华”,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将二者合起来,即“华夏”,就是“中国”。而“华夏”以外的文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来,随着“华夏”的不断壮大,便将所有接受华夏文化的民族都纳入了传统华夏族的范畴。这时,“华夏”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了。
第二种说法是,在远古时代,中矩民族主要有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族。后来,华夏集团的首领黄帝兼并并统一了其他集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所以,整个中华民族便都归属于华夏集团,“华夏”自然就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代表。
第三种说法认为,“华”即花,原来是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共同形成中华文化的主体。而“夏”指的则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先祖。大约在春秋时代开始,我国古籍上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第四种说法见于《左传·定公十年》,文中记载:“(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疏:“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思是说,穿着华服,讲究礼仪的民族,所以称为“华夏”是一种骄傲的自称,认为自己发达、富裕,讲礼仪;相对应的叫蛮夷,是对四周少数民族的蔑称,认为他们野蛮、落后。
第五种说法见于《书·武成》,文中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夏”应该来源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名字。而既然称“华夏”,而不称“夏华”,则说明“华”应早于“夏”。而在夏朝之前的古籍中,我们査到与“华”有关的就只有中华始祖伏羲的故土——华胥国。所以,“华夏”一名有可能就源于此。
究竟“华夏”之名是由何而来?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