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包含比较含糊的问题解答以及细致介绍的帖,大多数是个人之见。 旗袍的由来众说纷纭如同一个迷,有人说它超源于旗装,亦有人说它起源于汉女上衣。个人偏向第二种说法,因为我不信一个民族主义气息较浓厚又是汉人领导建立的新政府会在推翻清廷当权几乎没到二十年时立满装为国服,而且据记载那时它的确也不叫旗袍,而是“长衣”。至于它为何叫旗袍,我觉得可能因为它后来变的和旗装相像,或借鉴了一点点满族的风格(虽然我也看不出来哪里借鉴过),还有一说这个名字是外文音译声类似旗袍发音,再加上外形像,以讹传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起源于中国,亦属于中国。 从它的起源说起,旗袍绝不非因为它多么性感而被发明,它是男女平权的产物。 民国建立之初,性别平等思潮涌入中国,不少女性希望与男性平权,但现实过于残酷,离目标还差得远。一急之下,很多女性便呼吁和男性一样穿长衫,认为这是一种男女平等的象征。在此之前的汉女穿衣上衣下裙,与男子迥异。《女儿经》写:“为甚事,两截衣?女子不与丈夫齐。”之前我国的两性平等先驱秋槿生前亦喜穿长衣马甲,当时她的革命同志们便称呼她为“秋先生”。 因此,民国汉女装上衣变长,并衍生出了一些我们现在熟悉或者是不太熟悉的款式。
(上世纪20年代“倒大袖”马甲衣,疑似“假两件。”)
(当时的“倒大袖”裙)
(也有上袄下裙)
(民国时的旗人身份女性常见打扮) 到了30年代,旗袍被设计得更加修身,我们今天较为眼熟的旗袍样式出现了。
(约为30年代旗袍) 当时的旗袍并不像现在的这么包身,以保守感低开衩为主,有不少还会在里面穿衬裙(注意细节)。
(当时的女学生
)
(这应该是一位知识女性)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曾流行过半透明旗袍,可以看到旗袍下的身体。同时,大部分还是低开衩,一定会搭配衬裙。
(当时的广告)
(合照一
隅,最右侧女人穿的半透明旗袍,内搭衬裙)
(良友杂志上的女性)
(宋美龄也这么穿过) 当时的半透明旗袍开衩也大多较低,配上长衬裙,一切似乎刚刚好,略显性感又不流于风尘(庆幸那个时候没有几乎一律高开衩还不配衬裤衬裙以及在胸前衣服挖洞的怪异之风) 到了40年代,稍短一些的旗袍变得更加流行,开衩大多在膝盖上下,高领不再流行。
(四十年代流行的旗袍,更便于行动)
“男女同袍”思潮大概也是我偏向汉女上衣起源之说的原因。 到50年代,旗袍总体上变得从修身到贴身,现如今我们熟悉的旗袍外貌应该是从那时开始逐渐定型的。
(老上海50年代服装样本)
(50年代旗袍
)
(穿旗袍出访的王光美)
(50年代台湾女星张美瑶
)
(50年代香港穿旗袍的一位普通妇女)
待到50年代后期,在大陆旗袍因为生活条件困难及社会动荡消失二十几年,而从那时开始,香港开始走50年代和60年代初欧美国家时兴的尖胸细腰风格,设计出了尖胸旗袍。这种旗袍紧身程度相比今天尤有过之,无一丝累赘多余感,代表了一个时代旗袍的形象,此形象贯穿了50年代后期和整个60年代。
(影星林黛穿过的尖胸旗袍)
(穿件尖胸旗袍
的女星夏梦)
(60年代香港的两名女路人
)
(穿旗袍的幼教老师)
(穿尖胸旗袍的女子) 60年代旗袍和现在旗袍最大的不同是那时尖胸现在D型胸,现在市面上大部分旗袍都是很高的开衩,而那时有高有低都比较齐全,多数女人穿的旗袍还是低开衩或者中低开衩。 从70年代开始,如今这种样式的旗袍正式登场。
(
1977年香港小姐朱玲玲参赛时穿的旗袍,港名长衫)
(邓丽君穿旗袍的样子
)
(70年代台湾,不知名女子) 之后旗袍就很顺利的成为现在这个模样:
借用某位服饰研究者的话,旗袍是生于女权,死于男权。
段落格式安排的不完美,懒得改了。
朋友,中国旗袍源自满清八旗妇女穿的旗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裁缝来到北京,看见满清八旗妇女穿的旗袍,在它的基础上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紧腰,高开衩,等变化。改进后的旗袍在三十年代上海很流行,是因为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较之西方年轻女性,一般更显纤细,秀丽的曲线美,而线条简洁流畅,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其最大的优点正在于它能恰其分地呈现出这种中国女性胴体的曲线美。它在符合中国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因制作上省工省料,着装又很方便的优点,从而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50年代上海做旗袍最有名的虹都服装公司搬到了北京,虹都公司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时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做接见外宾,出国访问时穿的服装。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