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折桂不是一种动物。
“蟾宫折桂”是一把书刀,古代读书人用来修改书简、裁剪纸张的刀。
古人常把书刀作为成人礼,赠送给子侄,表达对后辈的殷切希望。
『蟾宫折桂』
书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文人的必备之物。在造纸术普及之前,人们把字写在竹木简上,书刀就是用来修治简牍的小刀。随着纸张的出现,书刀逐渐增加了裁纸,拆信,乃至防身的功能。古代文化人离不开刀和笔,因此把文职官员称为“刀笔吏”。
古代皇帝赏赐给新科状元的书刀,称作状元刀,通常制作精美,装饰华贵。民间也有向文人墨客以及赶考举子赠送书刀的礼节,表达以刀明志,砥砺奋进的美好祝愿。
蟾宫折桂,意为攀折月宫的桂花,在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晋武帝泰始年间,郄诜任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郄诜说:“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意思就是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蟾宫折桂”一词即由此而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考中探花,白居易写诗祝贺:“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蟾宫折桂,百步穿杨,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人生梦想。这款黄杨木柄的小刀“蟾宫折桂”,正是为表达这种梦想而精心创作的。
野生黄杨木,是珍贵的传统木雕材料,它质地坚硬,表面如象牙般细腻润滑,因此有“木中象牙”之美称。黄杨木适合盘玩,初为乳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会由浅而深,愈加古朴。
古典书刀——蟾宫折桂,由匠人工坊创始人、总工艺师张勇原创制作设计,纯手工制作。
喜欢请点关注,联系作者请私信@knife名刀
“蟾宫”即月宫。蟾蜍简称蟾,我国民间传说月中有只三足的蟾综,所以就用蟾为月的代称,月宫又称为蟾宫。在神话传说里,吴刚因学仙犯了错,被贬到月宫去砍桂树,桂树高五百丈,随砍随合,怎么也砍不倒。用“蟾宫折桂”比喻在考试中金榜题名,这一比喻义来自晋代的部洗( Xi shen)。
意思就是说我的那篇举贤良对策文章虽然写得好,但也只是桂树林中的一枝,部诜这样解答,有在皇帝面前自谦的意思。 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也有相似的记载,所以叶梦得认为后人用折桂来形容科举应试得中,最早来源于郤诜在东堂解答晋武帝的话。唐代科举考试兴起后,人们便用蟾宫折桂来表示在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土。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彼时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
了。”
蟾宫折桂不是动物。是一个成语。
在古代,桂花还是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战国时,燕、韩两国就以互赠桂花表示友好。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还常以互赠桂花表示爱慕之情。 由于桂树花发于秋,古人又常用它来赞喻秋试及第者,称登科为“折桂”。据《晋史》载,晋朝郗某对策考第一。武帝问他,他解答说:“臣今为天下第一,犹犹桂林一枝。”应试及第称“折桂”,即由此而来。宋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世以登科为折桂,此谓郗说对策,自谓桂林一枝也,启唐以来用之。温庭筠诗:‘犹喜故人新折桂’。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谓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又以登科为登蟾宫。”于是,“蟾宫折桂”,就成了旧时人们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代名词。 也由于“蟾宫折桂”借寓仕途通达,所以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和官宦之家都竞相种植桂花。
关于此成语,古代的不少地方还有相关风俗,科考之年,应试者及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作广寒糕相互赠送,取科场高中之意。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