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保宁蒸馍历史悠久,始创于商周,兴于蜀汉,盛于唐宋,创新于清乾隆初年。早在蜀汉虎臣良牧张飞镇守阆中期间,所辖军中皆以蒸馍为主食。其馍硕大,形若童枕,故称为“枕头馍”。行军作战,便于携带,以刀切片,食之方便。后人为纪念张将军,便将蒸馍取名“将军馍”。清朝乾隆初年间,移居阆中的回民哈公奎深研阆中蒸馍的传统技艺,融入西北祖传胡饼耐存秘密,创制了保宁白糖桂花蒸馍(即当今的白糖蒸馍),色味俱佳,久存不腐,代代相传。1927年保宁蒸馍获得“四川省劝业会金奖”,民国25年(1936年)《四川日报》将保宁蒸馍列为阆中八大土特产之一,1980年保宁蒸馍被国家商务部专家认定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馒头”,1990年10月,保宁蒸馍厂被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宣传中心授予“打假保真质量承诺单位”,2006年保宁蒸馍被四川省商认定为“四川老字号”,同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另外2004年、2005年澳大利亚农科专家两度赴阆中考察保宁蒸馍及其用料情况,对保宁蒸馍和它的独特工艺赞叹不已!1979年至今,保宁蒸馍还先后十次荣获南充市、阆中市名特优产品奖。
保宁蒸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殊荣,成为当地百姓和来阆旅游的人们非卖不可,非尝不可的风味小吃呢!追根溯源。这还得从它的用料和制作工艺说起。据咸丰元年(1851年)《阆中县志》“保宁面,最知名。川省之麦花于夜,而邑中之麦独花于午,磨而为面,有如干雪,以重箩筛之蒸为馒首,名曰蒸馍,远行者携至千里之外,虽外霉而内燥,蒸之移时,而色、香、味、型如故”。这段话是说保宁蒸馍的主料,是用阆中本土地产的中午扬花的麦子磨制的面粉,四川境内其他地方麦子普遍是晚上扬花。因而本地产的麦子磨制的面粉质优,干如雪,用该面制作的馒头,色、香、味、型俱佳,耐保存。民国15年(1926)重修县志亦载有相同内容。除主料外,保宁蒸馍在制作时揉和面粉力道沉雄,采用历代延续生产制发的酵母自然发酵,只加白糖,不加纯碱和任何添加剂,特别讲究色泽味道和造型,根据形体大小确定猛火蒸馍时间,最后还须以食用色素略加点缀(盖上保宁蒸馍的特色微记),有一套严格的操作工艺和章法,民间有顺口流云:“阆中一大怪,蒸馍盖章卖,维护品牌真,见怪不为怪”,即指此事。这样,刚出笼的蒸馍,热气氤氲,皎若柔云,莹白如玉,外表细滑若凝脂,下部平底略方,上部浑圆,切缝绽开,既方便摆置又宜于掰开食用。趁热吃,绵软柔韧不粘牙,香甜可口沁人心脾,无一般馒头之碱味,无面包之酸味。如冷吃,入口则化渣,清香纯正味如初,并有煮、炸、烤等多种吃法。即便冷硬坚如铁,稍以水泡蒸之其色味香型如刚出笼无异。夏可存放半月不腐,东可存放逾半年之久。如此美味之保宁蒸馍当然深受人民喜爱,成为闻名遐迩畅销巴山蜀水和五湖四海的名特风味食品。难怪我国著名的大画家、学者、美术及音乐教育家丰子恺1944年在阆中办画展后,一杯清茶,一口蒸馍,荡舟嘉陵,观山望景,吟诗作画,谈天说地,不惬意,真乃神仙过的日子,让人暂时忘了人间的苦难。一日,大师边品尝保宁蒸馍,边游览阆苑风景时诗兴大发,挥毫泼墨,赋诗一首:“锦屏山下客流连,蒸馍油茶胜绮筵。他日五湖寻范蠡,夜船剪烛话当年”。
如今保宁蒸馍经数百年的发展、改革创新,已形成了以保宁蒸馍为龙头的系列产品,有“保宁烧饼”、“保宁锭子锅盔”、“保宁团花锅盔”、“保宁桂花汤圆”、“保宁清真月饼”、“保桃”等近十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四川名特优风味食品。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