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的真相,据《竹书纪年·周幽王》载,这是一场包含了后宫争宠、父子决裂、引敌内斗、诸侯混战、王室分裂的精彩大戏!一点也不像烽火戏诸侯那样无聊,请诸位静听,待我一一道来:
三年,王嬖褒姒。
话说周幽王四处寻找真正的爱人,后宫中一个叫褒姒的美人进入他的眼帘。两人爱情之花开始绽放,一发不可收拾。作为政治婚姻的申王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冷落。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俗话说母以子贵,儿子当然也因母亲尊贵而尊贵。周幽王与褒姒的爱情之花结果,伯服出生了,申王后的地位难保,宜臼的世子之位也岌岌可危。宜臼心里慌乱不安,手足无措的他跑到了外公申侯家避难。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宜臼叛逆父王,主动放弃世子之位,周幽王顺理成章地改立伯服为太子。申王后的位子再也保不住了,褒姒成了新的王后。周幽王没想到事情进展的那么顺利,他大宴群臣,与褒姒对饮三杯,开怀大笑。
对褒姒来说,传说中烽火戏诸侯带来的快乐远不及儿子成太子、自己成王后带来的快乐吧?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申侯尴尬了,女儿的王后之位没了,外孙的世子之位也没了,曾经声名赫赫的国丈现在狗屁不是,成了诸侯们的笑柄。申侯怒了,他决定反叛,主动勾结大周的敌人——西戎及鄫人,为外孙夺回应有的地位!
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九月,桃杏实。王师伐申。
得知申侯举兵反叛后,周幽王大吃一惊,他召集天下诸侯结盟,斥责申侯之罪(咦,你周幽王是天下宗主,下令讨伐就是了,与诸侯结盟有这个必要吗?难道天下诸侯对你废立王后与太子不满吗?)。准备数月后,周幽王下令讨逆,王师浩浩荡荡地开始讨伐申国。
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
叛军与王师激烈交战,或许是日晕帮助了申侯,申侯最终击败王师(按理说呢,王师兵力雄厚,怎么会败呢?此事必有蹊跷!)。申侯、戎人和鄫人联军取得胜利后,攻入京师,诛杀了周幽王、郑桓公(春秋小霸郑庄公的爷爷)和新太子伯服。犬戎大掠一番后,带着美人褒姒回去了,看来美女在哪里都受待见哦!
周幽王、新太子伯服都已经被杀,接下来谁当王呢?各怀鬼胎的诸侯们产生了分歧,申国、鲁国、许国、郑国拥立老太子宜臼于申,是为周平王。虢国则拥立王子余臣于携,是为周携王。
得位不正的周平王心里不安,决定东迁洛邑,以图树立新的权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诸侯们有样学样,再也无视周王天下宗主的地位,想干嘛就干嘛,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
二王对立的局面维持二十一年后,晋文侯发兵击灭周携王,这种分裂的局面方才结束,王室复归统一。王室分裂了二十一年,那么二十一年间,诸侯们都会做些什么呢?嗯,这一定也很精彩吧!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其实与“李世民主谋晋阳起兵”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谁最终受益,谁就会编造那些神奇的故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为政到底怎么样,为人又如何呢?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都笑而不语。
在古代,烽火台是河西这块千里沃野上的制高点。那飘飞直上的浓烟,像是一位巨人的黑发,也似一柄直刺天空的利剑。当马蹄纷乱、人声哭号,烽烟是一道伤口。生活在长城脚下,也常常以烽火台为伴。在烽火台上点燃草木,一股浓烟升起,人们看见烟火,就知道有了进犯的敌人。老人们还说,烽火台上也点狼粪,狼粪燃起的烟黑且直,很远的地方都能够看到。那烽火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谁发明了它呢?

烽火台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它有五个墩、空心墩、甜水井墩、新墩等等。地处田野上的墩,大都毁坏,而矗立于戈壁沙漠上的墩则保存相对完整。关于烽火报警,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墨子·号令》:这段记载中,需要加以解释的是“候”,这在古代是军中的侦察人员,有斥候和烽候两种,前者是游动哨,后者是固定的观察哨。“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是烽火的两种形式,从视觉原理上来看,人们在白天很容易看见烟,而在夜晚则能够清晰地看见火。这就对烽火报警有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白天的“烟”,夜晚的“火”。要使白天的烟浓一些,那就得有特殊的材料,像用狼粪做燃料,历史就有记载。烽火台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我们所看见的这个样子。

它从最初的“树表”到简单的建筑,或造高木橹,或高筑土台,经过一再演化,其形制已十分规整。如唐李靖的《卫公兵法》就对烽火台形制做了详细的描述,把烽火台的地理、构造、形制说得很清楚了。

烽火台的布点,在我所走过的地方,像记载中的“五里一烽,十里一燧”不常见,可能是西部地广人稀,视野开阔,烽火台的布点便稀疏些。看来,烽火台的布点应该是以便于相望为准。烽火台的设置基本上是以交通线和边防线为主,其所占据的地理位置,往往十分险要,最起码也是易守难攻。

在河西走廊的许多地方,人们之所以一眼就可以看见烽火台,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这些烽火台大多数是建在高冈和山峰之上,居高临下,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河西长城其形式主要有墙、烽燧、坞障和城等。它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墙而已,并配置有长期驻军守备的具有纵深防御能力的边防体系。

疏勒河流域,我们看到那里修筑的汉长城每隔一段距离,在自然条件相对好一些、水草相对丰茂的地方,就会有一座城障。这些城障是某一段长城防线的守卫中心。所谓城障,史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

而烽火台仅仅是城障的耳目,主要的作用是报警。河西走廊长城的烽火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长城同线的烽火台,其任务是烽火报警、传递邮件、守卫长城、保卫边境;另一类是望报警的烽火台,是延伸出长城的望线,这主要是指那些以一个防守区域为中心,向四周作辐射状展开,四处延伸修建在制高点上的烽火台,这类烽火台基本上不担任抗击入侵、保卫疆土的任务,它们只是向指挥部门传递准确的军情。一座座烽火台,守望着茫茫无尽的时空,守望着苍如逝水的历史,守望着一望无际的未来,矗立于我们的视野之中,成为我们怀念与沉思的人口。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