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活动在敬神祭祖的背后,是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和强化家族观为目的,能一起祭祀意味着就是一家人,就有归宿感和被需要感,并在此中体味家族家庭的责任。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祭祀是一个非常有中国味、儒家味的词汇,体现在中国古人对自然社会的基本认知。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祭祀又有严格等级。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神,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自己祖先和灶神。
先来认识一下我等草民唯一可祭的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掌管厨房之神。灶神是玉皇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有两个随侍小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报告。
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禀报善恶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送灶神要用甜的供品,一般有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目的是要塞住灶神的嘴,让他回天上时多说些好话。祭灶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进酒祷告。祭毕,即将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甲马及财帛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
除夕接神时,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如此看来,神仙不仅是可以沟通的,甚至是可以戏弄的。人们的娱神行为同时也是自娱,神仙在年节当前的时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影子,而是与我们一同欢庆佳节的血脉相通的家人。
老家有种说法,一年到头各种节,其实就人节与鬼节两种,人节犒劳自己,鬼节祭奠先人。祭祖当然是在鬼节进行,比如除夕、清明、中元等等。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菜)。四个最常见,也有六个的,总之要双数,摆起来能成方形。按老家规矩,供菜有几样必须品,要有鱼有肉,鱼一般选用与筷子差不多的鲫鱼两条,肉大多选用五花肉或者鸡肉,这两样荤菜都要红烧。另外配两个素菜,其中我家最常见的一个是韭菜炒陀粉,另一个是烧豆腐。
家长上前烧三炷香,叩拜后,求丰收、求平安,其他人跟着磕头行礼。除夕下午还要去上坟祭祖,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除夕祭祖,一方面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清明扫墓是另一个重要的祭祖时节,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察看坟墓是否因雨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按老家的习俗,三代合一个大坟,我们家族中正好到太爷太奶那代合坟,爷爷奶奶开始另择地穴地,坟地选在在原属于我家的一块农田里。
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烧完纸,可以默念,某某长辈,谢谢您对我们后代的关心保佑,请您享用供品、拿纸钱,请您继续保佑我们。现在,人们外出工作很多,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祭祖,只好在居所拜祖先。
大致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一扎纸钱,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另外,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也是重要的祭祖时节,一些讲究的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信佛吃斋,为子孙集福。还会在每月初一、十五祭供,即是饮水思源、祭奠先祖,也向祖先求福,希望荫庇子孙。
祭祖还包括在丧礼上的敬拜和祭祀,老家的“过三年”习俗就是这种具体体现,一般是在老人故去后的第三年清明举行。按照习俗,家有老人故去,有有一段居丧期,此间不能穿红衣裳,不能办大喜,不能换春联。正式办“过三年”仪式时,男眷伏在供桌两旁的草席上,女性亲属在堂屋烧纸。来吊唁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参加过死者送葬的至亲,要上供、上礼、行礼。
另一类是普通亲戚、朋友等,一般不用参加行礼仪式,只要随礼,邻居、同村只送一刀火纸,即可参加宴席。上午九点左右,原班送葬人员再到坟上祭奠一回,要携带大量纸扎和供品。纸扎包括金山、银山、车马、阁楼、摇钱树等传统形式,以及适应现代需要的家用电器、全套家具、小轿车、小洋楼等应运而生的新式纸扎。供品包括鸡、鱼、肉、馒头等,尤其要准备大量的小馒头。仪式开始后,先上香、上贡品;再放鞭炮、念祭文;然后是圆坟、烧纸扎;
最后是激动人心的抢馒头环节。“过三年”源自古代的除服礼,死者的家属后辈们完成了三年的守孝可以脱去孝衣,从此丧家生活归于平静,死者实现了从“亲人”到“祖先”的身份转换,其灵魂归天成了祖先中的一员。
祭祀活动在敬神祭祖的背后,是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和强化家族观为目的,能一起祭祀意味着就是一家人,就有归宿感和被需要感,并在此中体味家族家庭的责任。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古代的祭祀是盛大的仪式,有语:“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祀在戎之前,充分说明祭祀祖先无谓于死者,示生者有德操也,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出征之前先祭祀上天和祖先,是为了战争的动员。最近几年在新郑具茨山(始祖山)举办的“三月三祭轩辕”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更多的是为了两岸之间的来往和交流,增强中华大一统的认同感。
而当今村落文化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冲击,传统文化包括以村、镇的集合载体的某氏宗族祠堂内小型祭祀活动变得难以为继,一个是场地有能被拆迁,还有村里的年轻人城里买房后,工作性质决定回家的次数和意愿逐年降低,致使老龄化的乡镇村落更加没落,祭祀之说己成往事。现在所谓祭祀,可能只有每个人在心中默默怀念对自己影响最大最难忘怀的长辈吧!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