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强五是歼轰-7出现之前,代表中国本土最高设计水平的战机,强五的设计师陆孝彭是当时水平最高的飞机设计师。
我们来看看强-5的研发和服役历程。强-5是1959年在米格-19,也就是歼-6的基础上进行研制的一款用于对地攻击兼低空格斗的战机。当时中国空军仅有歼-5,歼-6两种喷气式战斗机,虽然空战水平不错,但对地能力不强。比如歼-6只有挂载副油箱的挂点上能携带1枚最大250kg的炸弹,全机只能携带2枚,而且挂完后航程就没发看了;而图-4和轰-5都属于轰炸机,只适合高空投弹,而且数量稀少且出动成本高。因此我空军当时迫切的需要一款灵活的前线对地攻击机,能够胜任前线地面支援和空中遮断的作战任务。
当时少量的图-4和轰-5并不适合前线对地支援的任务
强-5在歼6基础上小幅增加了机身尺寸,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都有可观的增加;但强-5度机身和机翼的布局与歼-6几乎完全一致,比如:都是全金属半硬壳构造;机翼的后掠角都是55度,机翼上表面装有导流片,下表面有扰流片,与副翼的操纵联动。其最大的不同当属强-5机头两侧的进气,是摆脱苏式机头进气,朝西方先进战机看齐的一种设计。陆孝彭总师的眼光非常长远,考虑到了将来强-5的未来升级潜能,给机头前面的加上锥形整流罩,意味着强5有机会装上雷达和航电设备,使其不致用上十来年就落伍。此外,考虑到跨音速和超音速下的阻力与面积率相关,陆总师还采用了蜂腰形设计,这种做法至今在歼-10歼20和F-22身上还可以看到,可以说原创度和前瞻性是非常高的。
强5和歼6的对比
强-5基本型武器挂点增加到了6个,翼下4个,机腹2个;其中2个翼下挂点和2个机腹挂点都可以携带250kg炸弹(或者57mm/90mm火箭巢),此外还有一个机腹弹舱,内部可携带2枚500公斤的炸弹,这都是歼-6所不具备的能力。因此强-5度对地能力相比之前的战机是大幅提高的。
强-5和歼-6数据对比
其中1970年研制强-5甲型,是为应对苏联入侵专门设计的能够投掷核弹的型号,使用半埋式机腹弹舱,可以携带一枚氢弹,或者“狂飙一号”战术核弹,这也是中国唯一一款能投掷战术核武器的战斗机。
可以携带核弹的强-5甲
在那个困难年代,强-5绝对算我们的一款“争气”机,从它如此多的变体就可以看出。强-5除了对地型之外,还开发出了一款对海型号——强-5乙鱼雷攻击机。强-5乙取消了机腹弹舱,加大了翼面积以加装鱼雷挂架。这也是我国当时唯一一款能够对海的战斗机型号。不过由于雷达落后,配套的火箭助飞鱼雷研制缓慢,海军方面改变了思路。最终强-5乙未获服役。
强-5乙鱼雷攻击机
1976年到了强-5I设计时,机腹弹舱也被取消,弹舱被改为油箱,机腹挂点改为4个,载弹量增加到2吨,航程也从1820公里大幅增加到了2000公里以上。自此以后,强五还有很多的改进型,包括加装新型雷达航电,挂载新型空空格斗弹,甚至最新型号的强-5还可以投掷激光制导炸弹。不过随着歼轰-7,歼10,歼11B等战斗机的服役,强-5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2012年,南昌飞机制造厂最后一架强-5下线交付空军,自此,强-5在空军中只有退役,没有服役了。
强-5最终改型——强-5G,可以携带激光指示吊舱,激光制导炸弹,机腹有一个半埋的保形油箱
这里还要介绍一下强-5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孝彭总师。陆总师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并且在美国的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和英国格罗斯特飞机设计公司工作过,因此眼光比较开阔。担任强-5总师时,他几乎是倾尽毕生所学,融入了诸多新式的设计,首次实现了机头两侧进气的设计。要知道在1950年代,这种设计在西方才刚刚流行,而苏联哪里甚至还没有任何一款现役飞机可以参考。这对于当时航空工业刚刚起步,航空设计能力处于小白水平的中国来说,不啻为一种冒险。所以当时强-5立项的时候,军方直提出设计一款高亚音速的对地攻击机。然而陆总师对次并不满意,他认为,中国的空中力量过于薄弱,对地机必须本身拥有不弱于战斗机的格斗能力。因此将强-5设计成一款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的对地攻击机,同时具备相当优秀的低空格斗能力。在80年代与巴基斯坦空军推销强-5III的时候,强-5III在模拟曾经在低空击败了巴空军的幻影-V,用战绩证明了实力。1985年,强5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对陆老的最高肯定。
除了强-5,陆孝彭在南昌飞机制造厂期间还设计了另一种对地攻击机——强-6,这是一款更大,载弹量更高,机动性更好的飞机。这款飞机居然有可变后掠翼的设计!这也算是我国航空历史上独一份了。不过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根本不足以制造出可变后掠翼的飞机出来,所以在80年时项目终止。尽管没有制造出来,但是仅从设计上来看,强-6的边条翼+可变后掠翼设计可以说拿到美国苏联也是毫不落伍的,假如真的做出来,在机动性上完全可以达到主流三代机的能力。
强-6 对地攻击机
陆老不光实际设计能力拔群,他也的理论功底也十分了得,非常重视飞行器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1980年,他发表了“用速度坐标法描述三度空间位流微分方程”论文,将查普雷金的二元流线函数微分方程引伸到三度空间。1982年,他发表了《后掠机翼的翼根效应》一文,提出了翼根旋涡区与非旋涡区之间有一条分界线,通过数学分析,求出了这条分界线的轨迹及翼根区的涡强分布。1983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跨音速学术讨论会上,陆孝彭发表了《论激波和极限线的关系以及二元翼剖面表面激波生成的条件》一文,对学术界长期有争议的二元跨音速流中极限线的性质,以及与激波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数学分析,为应用查普雷金特殊解求解复杂的气动力问题开辟了道路。这些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对于理论研究能力最为薄弱的中国航空,也是贡献颇丰。
陆孝彭总师和他的强-5
“强5”是一款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研制的对地攻击战机,该机型采用了当时较为主流的两侧进气布局,装备有两台喷气式发动机。并且当时借鉴了部分歼6战机的气动布局,使得“强5”在飞行时有着极高的跨音速性能。我国在提出研制“强5”对地攻击机时,当时的我国军队正处于战争中,所以急需一款能有效打击敌方地面目标的对地攻击机型。而原有引进苏联的对地强击机为螺旋桨式,面对日益恶劣的战场环境与敌方越发先进的防空武器,飞行速度极慢的螺旋桨式强击机已显然满足不了我国当时的作战需求,所以研发“强5”战机的计划就应运而生。
经过多年研制的“强5”战机
于1968年开始服役于我国空军,自从服役开始期间经过多次改进升级的“强5”战机,一直生产到1993年才正式停产,期间我国空军部队一共生产装备1000架以上。
“强5”攻击机是一款兼备对空截击与对地攻击作战为一体的多功能型战机,更是一款可以投掷“氢弹”的战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美“蜜月期”,我国的军工人员更是研发改进了搭载大量西方先进航电设备的最新型“强5”战机,这让这款飞机在整体的作战性能上一度得到质的飞跃。“强5”战机在上世纪一直是我国空军部队不可或缺的对地攻击力量。
直到现在,虽然我国空军更加先进的如:歼10C、歼20、歼16等等战机的服役,但“强5”战机依然还在我国空军继续贡献着自己的使命。现在我国空军部队装备的“强5”早已退出主力部队行列,不过在维持空军编制日常训练与最新型的“强教5”担任着为我国训练更多的飞行员这些方面,依然继续贡献着自己的余温。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发布:牧小明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