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这首望月怀人的千古名作《水调歌头》,构思奇拔、极富浪漫色彩,历来都是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写下这首词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开始7年之久,苏轼也远离政治中心汴京,陆续在地方任职6年了。
已经年近40岁的苏轼,在这首中秋词中,以“大醉”遣怀为主,“兼怀子由”为辅,既表达了自己对宦海险恶体验的感慨,也抒发了对弟弟子由的想念之情。
苏轼在词中,好像是在和月亮对话一样,既探讨着人生的意义“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又糅合了哲学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同时还寄托着自己对家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而词下篇中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
希望我的亲人能够平安健康,尽管远隔千里,不能相守在一起,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千里共婵娟
对于此句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
“婵娟”基本上有三种意思:
- 1.美好的事物
古人用婵娟来形容美丽的容颜,玲珑曼妙的身姿,基本上就是所有美好的事物,比如:
白居易的“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这里的“婵娟两鬓”就是形容头发梳成的发髻,别致美丽,犹如秋蝉的翅膀。
李商隐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的嫦娥两位仙女,她们不惧怕寒冷,在月亮的冰冷中争容斗艳,要和对方比一比自己的美貌,谁更加美艳,“斗婵娟”就是攀比美丽的容颜。
- 2.美丽的女子
因为“婵娟”本身之美好的样子,古人也直接用“婵娟”来表示美女,比如:
李煜的“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壮年岁月,却失去了挚爱的女人,这里的“婵娟”就代指美人。
李白的“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宫中的美女数不胜数,各个都是光彩照人,美艳动人,此处的“后宫婵娟”指代的就是美人。
五代时期毛煕震的“南齐天子宠婵娟,六宫罗绮三千。潘妃娇艳独芳妍”,这里“宠婵娟”就是说南齐的天子沉溺美色,宠爱美人。
- 3.明月
“婵娟”被代指明月,还是要从上面的意思引申而来,因为“婵娟”具有“美好事物、美女”的的含义,而月中的嫦娥仙子肯定是位美女,所以“婵娟”就从美丽的月中嫦娥被引申到月亮的代指上来了。
苏轼这里用到的“千里共婵娟”就是使用的“婵娟”的第三个意思——明月。
其实在苏轼之前,有很多将“婵娟”比作“明月”的诗词,写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唐代诗人许浑就有“竹暗湘妃庙,枫阴楚客船。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的诗句。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与神宗开始的新法已经推行两年有余,由于苏轼对新法中的部分法案持反对意见,为避开京城中的政治漩涡,苏轼以开封推官兼通判杭州的职位,离开京都就任杭州。
随后的几年,苏轼在杭州、密州、徐州地方相继任职,虽然就任地方是出自苏轼自己的主动请求,但是仍旧是一种无奈被迫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处于被冷遇的外放之中。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首先是秉承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家国天下情怀的,其次尤其是后期经过“乌台诗案”的挫折,他逐渐兼具道家、佛家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创作《水调歌头》时,他在密州的所见所感,是令他感到无奈、悲哀、郁闷甚至是愤慨的。
当时王安石已经罢相,而朝中是吕惠卿等一干人把持朝政,新法的推行越发“变了味道”,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苏轼对于当时政治格局的混乱,新法推行的不当,有很多意见,在他的《更隐寺》、《望云楼》等作品中都可以窥见一斑。
苏轼与弟弟苏辙的关系甚好,用苏轼自己话来说就是“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因为弟弟苏辙在齐州任职(今山东济南一带),在杭州通判之职任满,他便请调到密州(今山东潍坊一带)任太守。
1076年,苏轼任密州太守已经两年了,这一年的中秋佳节,他仍旧未能与弟弟苏辙同庆,而上一次他们一家人同庆中秋,还是在六年前(1071年),他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
此时的苏轼,通宵达旦地赏月饮酒,想到自己多年远离政治中心,外放地方,胸中涌起无限感慨,同时又寄挂着自己的弟弟兼挚友苏辙,这篇佳作就此产生。
名篇欣赏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篇中,苏轼把明月当成朋友,把酒相问,月亮是从什么时候有的呢?不知道天宫之中,今天是哪一年啊?
我可真想乘着清风扶摇直上到天宫上去啊,只不过我又非常担心,担心月宫中用玉石砌造的楼阁抵不住高耸入云带来的刺骨寒冷。
在月光下和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去那遥远冰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的快乐呢!
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在上篇中,我们可以读出他思想中的一些矛盾与纠结:
既想进入朝廷政治中心的“月宫”中,但又能感受到宦海险恶,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还不如远离政治漩涡自在一些。
下篇中,苏轼借由月亮联想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别,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以及对家人的美好祝愿。
月光随着月亮的移动而变化着,转过朱红色的阁楼,又低低地穿过雕刻着花纹的门窗,继而又从窗中照到了房中将眠未眠之人。
月亮对人们会有什么恨意呢?为什么偏偏要在中秋佳节月圆人未圆呢?
人生总是难免会有悲欢离合的境遇变迁,就如同月亮会有阴晴圆缺的转换一样,这种事情从来都是不可避免难以周全的。
既然这种悲欢离合的境遇不可避免,只要亲友们平安健康幸福,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是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联结起来的,也是能够共享这皎洁美好的月光的。
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天涯共此时”的寓意一样,苏轼用“千里共婵娟”,抒发了自己的期许,希望明月能够将分隔两地的人们相联结,实现彼此心意相通、精神相遇的美好愿望。
————EN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在密州所作。是咏月的经典名篇,39岁的苏轼望着天上的明月,思绪万千,想到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不由诗兴大发。
目前能查到“婵娟”的出处 :孟郊《婵娟篇》: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 方干《方干赠赵崇侍御诗》: 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刘长卿《湘妃诗》: 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婵娟的寓意是姿态美好的意思。而这首诗里形容的是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满中秋,桂子飘香,月光普照,惠泽黎民,所以千里共婵娟,意思就是,亲爱的弟弟,我想你了,虽然我和你七年未见,但此时此刻的我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同一片天空,共赏一轮明月,此时无声胜有声。
整首诗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融入理性追寻之中。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nqigaiguan.com/lsjm/1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