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国与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并建立起南北独立政权,此举深刻地伤害了朝鲜半岛人民的民族情感。
为了反对美苏等国在朝鲜半岛的卑劣主张,朝鲜人民奋起反抗,并掀起了多次民族主义运动。
后来,主张独自统一朝鲜半岛的民间势力,逐渐成为美苏各自阵营需要清除的首要目标。
当美苏双方分别在朝鲜半岛南北地区站稳脚跟之后,朝鲜半岛的统一趋势便逐渐演变为苏联和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暗中博弈。
届时,美苏两国已经同时从朝鲜半岛撤军,但他们扶持的政权,依旧在朝鲜半岛上相互对峙。
数年之间,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先后爆发过2000多场激斗,双方凭借各自的“靠山”,平分秋色。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冲突再次爆发,而这一次,朝鲜人民军不仅打过了三八线,更是在短短3天之内占领了当时的韩国首都汉城。
可朝鲜和韩国都万万没想到,这次大规模冲突,竟差点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朝鲜战争
随后,李承晚紧急电告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即便调遣美国驻扎在远东地区的空军前往支援,恶战一触即发…
半岛局势紧迫,中方压力倍增
1950年6月28日,面对美国出兵朝鲜半岛,公然干涉朝鲜内战的行为,毛主席公开发表讲话,呼吁全世界的人民都团结起来,与美帝的挑衅和侵略作斗争。
当时,朝鲜人民军的士气正值高涨时期,面对统一大业,朝鲜军队也有着势不可挡的自信与魄力。
毛主席
但恰因这份自信,使得朝鲜人民军在一路南下之时,忽略了战线被拉长、后方补给缓慢等至关重要的环节。
再加上联合国军的横插一杠,使得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已得手的阵地。
1950年9月15日清晨,美国先头部队在联合国军的地面掩护下悄悄降落在绿滩。
当天太阳尚未升起,朝鲜人民军只有一支由炮兵团和海军陆战队团组合在一起的300多人留守作战。
仁川登陆
因为清晨时期的战士们正处在意志薄弱的阶段,警戒性又低,因此美联合国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将精神涣散的朝鲜人民军“一网打尽”。
紧接着,第二波联合国军又乘胜追击在红滩和蓝滩围堵朝鲜人民军,使得仁川最终落入敌军之手。
当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截断朝鲜人民军的退路之后,便开始大张旗鼓地开放仁川附近的重要港口,以便于联合国军的军舰和坦克驶入。
仁川登陆
当朝鲜领导人意识到作战失误之后,便开始向仁川各大滩头调遣兵力抵抗联合国军,但为时已晚,抵御无果后只能接连撤退…
最终,朝鲜金城被美军占领,朝鲜的一封紧急电报传到北京,使得中方国庆佳节的氛围降至冰点,毛主席的压力陡然倍增。
朝鲜领导人在信中说到,美国在尚未登陆仁川之前,半岛局势对朝鲜十分有利,可当美国调集其在太平洋的三军兵力之后,朝鲜局势便出现了惊天逆转。
仁川登陆
美国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南北部队,又占领了金城,如果任由联合国军肆意侵略下去,那么他们会在短时间内达到作战目的。因此,不得不请求北京出兵相助,以挽回朝鲜在战争中的不利局势。
果然,毛主席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的决议是对的,调集25.5万大军巩固东北边防是具有先见之明的。
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仅仅加强防御是远远不够的,当时的中国正承受着多方压力,半岛危机只是其一。
毛主席
美国在调兵朝鲜半岛之时,还派出几艘舰艇拦在台湾海峡,准备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而与此同时,印度又频频在我国西南边境疯狂挑衅,除此之外,当时中国境内尚有匪患和国民党残余势力没能清除,于内于外都充满了挑战。
据悉,毛主席在收到朝鲜的求助信之后,吃了三天的安眠药也没能睡好觉,会议室里经常灯火通明。
由此可见,中国当时面临的压力有多大,毕竟美国已经在中国的边境立起了一张弓,时刻威胁着中国大陆的安危。
毛主席
那么中国到底要不要出兵呢?毛主席的决议究竟是如何确定的呢?
出兵分歧显著,主席力改乾坤
1950年10月4日,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就要不要出兵支援朝鲜的问题,听取各方意见。
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支持出兵,另一种是不建议出兵,双方都给出了一些极其现实的理由。
毛主席
支持者认为,朝鲜作为我们的邻邦,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目前又面临被灭国的危险,中国理应相助。
再者说,中朝边境只隔着一条鸭绿江,如果让美国得势占领,那么我国东北地区将会面临极大的威胁。
到时候,不管中国大陆如何反抗,势必都会给蒋介石一个伺机反攻的机会。
蒋介石
而反对者却认为,新中国刚刚从内战中平息,一切都是百废待兴的模样,人民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根本无力应对他国的战事。
更何况,美国的军舰正停在台湾海峡,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大陆,如果中国出兵势必会受到国民党和联合国军的双重夹击,到时候我国的沿海城市,将成为首要攻击的目标。
此时,新中国也不过成立1年之久,那些打了大半辈子仗的老革命家们,不是旧病复发就是重病缠身,能再次承受战火洗礼的人并不多。
基于此,这场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氛围,要比往时激烈得多,就连毛主席也变得愁容满面。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道,眼神里满是对半岛局势的担忧与无奈,其实他的心中早有答案,只是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1950年10月5日下午,会议继续进行,彭老总的一席话,给毛主席打了一剂强心针。
彭老总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就当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让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日后的问题将会更复杂”。
彭德怀
最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出兵朝鲜的决议,为了让老百姓意识到参战的必要性,党中央还打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同志率领部队奔赴朝鲜东线正式参与作战。
第一次的作战任务一共持续了11天,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联合歼灭联合国军1.5万人,并将其从鸭绿江边赶退至清川江以南。
届时,联合国军总指挥麦克阿瑟想要在感恩节之前占领朝鲜的计划彻底覆灭。
麦克阿瑟
美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中国大陆当真敢出兵朝鲜半岛,当其在战场上发现志愿军时,我们的战士已经在各个要点“等候多时”了。
从1950年10月19日到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一共持续了2年零9个月。
最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凭借顽强的斗志和保家卫国的信念,迫使联合国军签署《停战协议》。
彭老总签字
对于美国来说,这是其渴望操控东亚,称霸整个亚洲的如意算盘被打崩了。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场展现解放军斗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威的伟大胜利。
虽然战争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可是对于新中国来说,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
从志愿军参战的目的来看,中方既保障了东北地区的安全,也帮助朝鲜将联合国军击退至38线以外,一切又回到1950年前的起点,并没有损失任何领土。
从战争末期的局势来看,双方都无法在山地之间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朝鲜攻不过去,联合国军也攻不进来。
相持之下,也不过是消耗人力、财力、武力,结果注定是两败俱伤,因此叫停是最合适的决定。
所谓胜利,只是相对而言,总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打出了民族自信,也打出了国威,而抗美援朝战争,也成为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毛主席的雄才伟略使得中国军人从此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中国人民换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机会。
毛主席
由此可见,解放军参与朝鲜作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话说谁来,如果当初毛主席没有坚持出兵,结果又会演变成什么模样?
实践检验真理,历史终将改写
首先,朝鲜半岛作为我国千年属国,其文化背景和经济贸易都与中国息息相关。
自二战之后,朝鲜半岛被一分为二,韩国已经在美国的改造下,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主义国家,并逐渐摆脱中国的影响力,唯有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
如果,任凭联合国军侵吞朝鲜,最直接的一点便是朝鲜半岛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实现统一。
这将会对苏联和中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造成剧烈的冲击,毕竟“主义”之争,也是西方瓦解世界各国的主要手段之一。
若中国当年不出兵,朝鲜注定会被吞并,美国便会通过朝鲜半岛,想方设法在中国东北地区挑起争端,发生战争是十有八九的事。
其次,美国和苏联都曾在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植入过独立思想,一旦东北地区失守,中国其他地区的城市也会出现同等效应。
到时候,不仅收复台湾会成为一个遥远的梦,连中国大陆固有的领土也会面临四分五裂的威胁。
当然,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若当时中国不出兵,待美国统一了朝鲜半岛后便会宣布撤军,并将朝鲜半岛的主权交给亲美的李承晚。
李承晚
可是,这种结局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毕竟在美联合国军攻打到鸭绿江边时,麦克阿瑟就曾公开挑衅道:“鸭绿江并不是中朝分界线,随时都可以越过”。
试问,美国连中朝边境都能轻易抹去,攻打中国东北和肢解中国会是纸上谈兵吗?
当然,如果当时中国不出兵,其实还可能有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苏联参战。
如果苏联参战,并且取得胜利,那么朝鲜半岛的主权便会落到苏联的手中。
志愿军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苏联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控制仁川、釜山等重要港口,同时完成苏联在中国大连旅顺港口未能实现的任务,构建远东舰队的伟大抱负。
届时,苏联在太平洋地区就获得了出海口,不仅能公开与美国叫板,还时刻制约着周边国家的海上交通安全。
鉴于中国海军力量薄弱,同时又失去了朝鲜半岛作为支持和战争的跳板,那么战争一旦爆发,中国则不得不寻求苏联的海陆庇护。
一旦接受苏联的庇护,势必要转交中国东北地区的港口、铁路控制权,这就意味着毛主席当年前往苏联的苦心谈判,彻底化为泡影。
毛主席和斯大林
如此可见,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有多全面,与其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倒不如奋起反抗,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有道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新中国的历史篇章之所以能被改写,完全是因为伟人的高瞻远瞩和战士们的义无反顾。
毛主席
诚然,我们的未来依旧充满着各种艰辛的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刻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将会驱动着我们前进…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