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夏至到。此时的庄子已到天命之年,他和蔺且来到了他一直崇尚的楚越之地,楚越淳朴的民风,山清水秀的景观都令庄子深深的着迷。
一天晚饭后,蔺且陪同庄子在离住处不远的田埂上散步。两边水田里尚未成熟的水稻散发而出阵阵清香,微风一吹,清香随着风势飘散在空气中,使人感觉呼吸的转瞬之间,那股稻香味已经沁入五脏六腑中,顿觉神清气爽。
田埂两边三三两两的孩童们正在捕捉萤火虫,孩童们嬉闹声,稻田里蛙鸣声加上周围乘凉人的笑声使乡村静谧的夜晚陡添了诸多生气和活力。
看到庄子的心情很好,精神头也足,蔺且就想和老师开个玩笑,蔺且说:“道家代表人物杨朱提倡拨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如果有人需要老师奉献身体的某个部分,老师您会如何应对?”
庄子静默了一会儿,问道:“你说说老子为何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蔺且想了想,不太肯定的说:“老子赞同贵身思想,他希望人们重视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像爱惜自己那样珍惜别人的生命,这个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动荡。老子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君主能够像爱惜自己那样爱惜天下苍生,能够像爱惜自己那样治理天下,这样的君主,老百姓也能够放心的把身家性命连同天下托付给他。”
庄子赞赏地点点头:“理解的不错,这些天来我俩一直在讨论有关生命的问题:从生命存在的意义到生命的起源;思考是屈服于世俗的各种成见还是要超脱于世俗的羁绊;思考天地万物的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思考天地万物之前的无的状态为何会消灭;思考生命的起源是否是道毁灭的源泉。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相对不错的解决之道,现在我们应该思考生命的养护问题,养生是不是生命存在的主要目标?养生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彭祖那样的长寿呢?还是实现万物休养,使万物能够遵循天道自然存续、自然承接,使天地万物得以永恒存在?”
蔺且知道楚越之旅激发了庄子的思想灵感,有关生命的思考又将上升到新的层次。他知道老师已经有了新的思考,无需自己多言,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是最佳的解答。所以,蔺且只说了四个字“愿闻其详”。
庄子说道:“现在的人们总希望拥有更多的知识,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行为,哪怕是灯油耗尽也不可能实现目标。”
蔺且问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庄子说道:“养生是一个长远的系统的修炼行为,短期的养生不可能看出来功效,短期的不养生也显现不出恶劣的后果。养生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牢牢抓住任督二脉,健康的身体离不开任督二脉;愉悦的心性离不开任督二脉;侍奉亲人离不开任督二脉;颐养天年离不开任督二脉。”
“所以说,对于知识的汲取,我们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方法,站在道的高度,以纯熟的技巧展现出来,不刻意强求,也不刻意躲避,久而久之,人的技艺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心性却体现出淡然处之的境界。就像老子所言,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庄子继续说到,“老子看到了纯熟技艺的可贵之处,并以此提出圣人总是用人所长,善于发现人之所长。但是,老子没有看到纯熟的技艺如果不能够用道学思想加以主宰,也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罢了。”
蔺且静静地听着,丝毫不敢打断老师的思路。庄子回头看了蔺且一眼,问道:“你听说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吗?”
蔺且说道:“这个寓言比较熟悉。”
庄子说:“你讲讲庖丁解牛吧。”
于是,庖丁解牛的寓言如同一股涓涓细流从蔺且的嘴里流淌出来。
有个著名的厨子丁因擅长肢解牛而闻名遐迩,世人称其为庖丁。有一次,庖丁为梁惠王表演解牛的技艺。刚刚杀死的笨重的老牛放在庖丁面前,鲜血还在流淌着,梁惠王专注地看着庖丁的表演。
只见庖丁一手操刀,一手拍打着牛的各个部位。一会儿脚踏牛背;一会儿双膝跪在牛身上;一会儿用肩膀顶住牛肚子。随着身形的不断变换,手中的刀在牛身的各个部位灵活的进出,没有丝毫的笨拙与滞涩。刀刃切割皮肉的声音滋滋作响,刀背剥离棒骨的声音叮当悦耳,如同一首旋律优美的奏鸣曲,堪比殷商时期的名乐《桑林》,又似尧帝时代的国乐《咸池》中的《经首》。
梁惠王赞赏地说:“真乃神技也!”
庖丁放下刀,恭敬地解答道:“为臣潜心专研的是道学思想,只不过通过技艺表现出来罢了。”
庖丁喘口气,继续说道:“为臣刚开始解剖牛的时候,整头牛尽收眼底,没有关注细节部位;三年之后,眼中看见的可就是各个部位了,甚或是牛的五脏六腑、关节经脉都一清二楚;现在解牛,完全不用看,只凭借感觉就行。解牛之道无非是遵循牛的生理结构,从缝隙中进出,从经脉相连处入手,剥离骨肉不是难事,更别说大骨头了。”
“技艺精湛的庖子一年更换一把刀,普通的庖子一个月更换一把刀,而我的刀已经使用了十九年,肢解了数千头牛,刀刃还像刚刚磨过的一样。原因何在?牛身各个关节都有中空的地方,薄如蝉翼的刀刃顺着空隙之处游动,可谓是游刃有余,完全不会损伤刀刃的锋利性。”
“尽管这样,每次解牛的时候,我都是小心翼翼,遇到难解之处,也要观察良久,小心用刀,手起刀落后,整头牛骨肉全离,如同没有容器的泥土瘫软在地上。这个时候,我提刀而立,轻轻地擦拭着刀刃,心中充满了怡然自得之情。”
说完上述一番话,庖丁深施一礼,站立一旁。
梁惠王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说道:“听庖丁一席话,得养生之道哇!”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huo四声)然响然,奏刀騞(huo一声)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髋,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前也听过,不过只是知道个大概,今天借又认真看了看!其实我个人认为和养生并没有什么关系,反倒是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很有指导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在下慢慢道来:
首先,说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此时的庖丁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而是进入了一种完全契入当下的无相状态,或者叫禅定状态,如同钢琴大师的演奏,一定要有超越技法的灵性。而他所拥有的这一超神的身法是怎么得来的,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我们再看这一段,三年未见全牛,表达了什么概念,他的神技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就有了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大量的刻意练习才有的。
我们再往下看,“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翻译一下: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这又给我们表达了什么信息,他对于解牛的操作流程是多么的熟烂于心,多么的自信!
这份熟烂于心和自信来自哪儿,热爱与否,另当别论,但我认为专注是绝对的,为什么这么说,不管是哪行哪业,你要进乎技而好于道,没有对专业和技法的绝对专注,肯定是成不了的。
说了这么多,我认为“庖丁解牛”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一定要专注,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不被旁务干扰,然后经历长期的大量的刻意练习,方可有所希望!
望共勉,多提意见多交流。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nqigaiguan.com/lsjm/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