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大决战》中,王劲松饰演的老蒋连连吃败仗,手下被抓的被抓,起义的起义。他气急败坏又强行挽尊的样儿,时常被毛主席周总理他们拿来打趣:“打仗不行,吹牛倒是有一套。”
我方战士总能赢得漂亮,可老蒋他们真有那么差劲吗?
当然不是。他们有老美支持,论装备、财力、靠山,都比我们强,在黄埔军校训练过的人,即使论战术,也未必比我们差。
既然各方面都这么厉害,那老蒋为何还会败给我们?他到底输在哪儿?从剧中杜聿明和傅作义的一段对话中,就能找到答案。
杜聿明知道老蒋对下属漠不关心
杜聿明常年打仗,积攒一身病,傅作义劝他需要静养,不能再赴疆场。
他听了这话,颇为无奈地表示:“都是慢性病,不是急症,……还没病入膏肓,所以在总统眼中,我这幅病躯,还上得了战场。”
杜聿明的这番话,主要是告诉傅作义:自己静养不了,必须上战场。但从这话中,他不经意间透露出,老蒋在他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现在还能动弹,一旦真的去静养,必然会引起老蒋不满。
在老蒋眼里,只要能帮他打仗,助他胜利,就是有用之人。至于操劳过度的自己,身体透支得厉不厉害?身上的病会不会演变成不治之症?这对老蒋来说并不重要,也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
杜聿明的感觉是对的,从剧情来看,老蒋确实只顾自己。为了面子,在明知道败局已定时,他仍不听人劝阻,折了多少手下。
为他上战场的小兵,吃不饱穿不暖,老百姓更是饿到抢粮食,甚至生吃大米。
而他自己却能吃香喝辣住豪宅,并且心安理得。如此自私的人,又怎么会好心替下属着想。
这边老蒋不顾下属,下属对老蒋失望。而另一边,却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
主席体谅下属,下属也亲近主席
毛主席接到电报后,研究到下半夜,忘记了时间。有想法后要把周总理和朱老总叫来,被手下提醒现在是下半夜,他反应过来后,虽面带可惜,但还是立马说:“算了,不打扰他们休息。”
自己可以一天一夜不睡,却不忍心耽误别人睡觉。主席是不是真心为下属着想,下属自然也感受得到。
毛主席平时说话,跟谁都和颜悦色,不摆官架子,遇事也处处把别人放在首位,这让与他相处过的人,无论是老百姓还是下属,都愿意与他亲近,甚至和他谈心。
就像周总理和朱老总,大半夜睡不着,便默契地认为主席也精神着,于是结伴跑到主席门前,要和他说说话。
相比老蒋和下属上下级严肃的相处模式,毛主席和周总理、朱老总之间的相处要温馨许多。
他们有事情最先想到与对方商量,下半夜约着一起去爬山、看日出。
爬山过程中,主席看朱老总登山登的吃力,便伸手拉他一把。而另一边,周总理不客气地拽住主席胳膊借力,主席自然地弯着胳膊方便他拽。
这画面怎么看也不像上下级,倒像是几个好哥们在互相照应。
他们经过一次次战役和朝夕相处,早已培养出强大的团队精神和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之间的默契,远非蒋方能比。
毛方心有灵犀,蒋方只顾自己
主席待下属像亲人,心里想什么便说什么,没有多余的客套与试探,手下人自然以同样的真诚回报给主席,这也使得他们越来越心有灵犀。上下团结一致,便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再看看老蒋,对下属说话爱打官腔,甚至分出嫡系和旁支,并将他们区别对待。
可就连杜聿明这个对他忠心耿耿的“嫡系”,他也没怎么关心过。老杜健康状况这么差,要是换做毛主席,即便他非要上战场,估计主席也不会同意。
老蒋不在乎下属过得好不好,只在乎自己会不会胜利。下面人自然也有样学样,在百姓面前高高在上,在上级面前虚与委蛇,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主席那边齐喊“团结就是力量”,而他们这边却想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看到这里,老蒋为什么会输?答案已经很明显,他是输在自己的自私上。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头头尚且如此,下面人又能好到哪去?这仗自然是怎么打怎么输。
杜聿明能下意识说出“在总统眼里,我这副病躯还能上战场”这样的话,说明他早已看清老蒋的为人,也很清楚毛蒋双方的差距在哪。但,他还是选择站在蒋一方,愚忠的简直让人恨铁不成钢。
傅作义在正式场合,比如在北京见蒋或去南京见蒋,是会穿着上将绿呢军服,独处北京天高皇帝远,喜穿一身粗布灰蓝军装,穿老北京黑布鞋,显示自己特殊身份,那是他起家部队35军传统服装,傅指挥的50万队伍中,一半是中央军,穿统一军装,一半是他嫡系队伍,穿晋绥军时军装。
傅作义,1918年保定五期毕业后从晋军少尉干起,1926年就升中将师长,提升快,打仗很有一套,是阎锡山得力干将,1936年西安事变,阎锡山尚暖昧中,陆军二级上将傅作义却通电反对张、杨,遂成蒋拉拢对象,抗战暴发后,傅虽穿晋绥军灰蓝军装,但势力自行发展,1941年,为十二战区司令长官,与阎锡山平起平坐,抗战胜利后,傅与手下高级军官都有美式将军服,但只有正式场合穿出来,平时他仍爱穿士兵粗布灰蓝军服,一是表示坚持朴素作风,二是表示所部的独立性。
傅的女儿曾问过他,身为一方统帅,为什么不置办像样的衣服,穿着像普通老大爷,他说:爸爸衣能蔽体就很好,不讲究这些,人一旦讲奢侈了就没心思做正事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