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绿树阴阴中有南方的温润,皇城气象里又有北方的大气。
在许多北方人眼中,江浙沪都是江南文化。其实江浙沪皖地区的细分文化众多,南京实在与北方人印象中的江南水乡差异很大。
虽然地处江浙地区,但是这里没有小桥流水,南京的代表景点”玄武湖”和”紫金山”是龙盘虎踞之地;
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南京话与上海人说的吴语区别还是挺明显的。
樱花盛开下的南京玄武湖
那么,南京究竟是否属于江南文化呢?
今天就来ba一下南京文化的故事。
一、“江南文化”的代表:吴越文化
人们常把江浙地区的文化称为“江南”文化,我们就从江南说起。
江南文化的代表,是吴越文化,始于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
吴国的核心区域是太湖流域。吴国国都,早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迁到吴(今江苏苏州)。
越国早期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后来在勾践称霸时,统辖了江西大部分地区。
江南水乡
“吴越”二字作为一个文化专有词,始于春秋的吴国和越国,不过却是发展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并且兴盛于以杭州为都城的南宋。
这是因为,汉、唐时期,文化的中心都在北方,直到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江南才迎来文化上的大发展。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杭州。
据说在那个大乱世中,吴越国简直就是个桃花源一般的存在。
在五代十国一片混乱的局势中,只有吴越国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是个人人向往的美好国度。吴越文化,基本就是在吴越国政权时期的六七十年间定型的。
彼时,在文学上,有大文学家罗隐,在宗教上,国家大力发展佛教。更重要的是,随着佛教的发展,书籍刊刻技术兴盛发达起来,带动了整个吴越国的文化发展。
后来南宋定都于杭州,也是看中了这片区域的富庶。吴越文化在吴越国、南宋两代,有了长足发展。
可见,吴越文化的中心,在历史上始终是环太湖地区。吴越文化可以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代表城市分别是苏州和杭州,都是典型的水乡文化。
南京虽然短暂属于过吴越国的范围内,却始终未被融合。
实际上,南京远在吴越国政权之前,早就不属于吴越文化圈了。
吴越争霸时期的版图
二、南京的文化属性变迁
南京不属于吴越文化圈,又属于什么文化呢?这要从南京的变迁谈起。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令越相范蠡修筑城池于秦淮河畔。这就是最早的金陵古城。
一百多年后,楚威王灭了越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吴国故地设金陵邑、重建石头城。
此后的百年中,这里的百姓们虽然说吴语,但是文化上已经被占领国同化,以楚国文化为主了。
从此时开始,石头城(南京)的文化走向,就与吴、越两地的文化渐行渐远。
历尽沧桑的石头城遗址
沧海桑田。
又过了将近一百年,秦灭楚(公元前223年)。那年,秦始皇东巡,见金陵邑有天子之气,于是一声令下,断天印山龙脉,改金陵为秣陵。
此后直到汉代,秣陵城相继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等王侯的封地,式微。
据说,小小秣陵城的转机,得益于许多年后诸葛亮的出山。
相传,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时,路过秣陵县,眼前一亮。
他特意骑马登上石头山,观察当地的山川走势。看完后,诸葛亮判断:王气并未被破坏。
他连声赞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为三分天下计,诸葛亮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后来,孙权果然迁至秣陵,改名建业,成就了一番霸业。
孙权在迁都建业前,一开始是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湖北当时是他的大根据地。此次迁都,东吴为南京带来了荆楚文化。
不过,三国纷争、西晋腐败。八王之乱后又有五胡乱华。在这纷纷攘攘百年乱世中,文化发展极其缓慢。
南京的文化发展,直到东晋才再次迎来辉煌。
衣冠南渡,终于让南京形成了稳定而独特的文化气质。
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南京)
东晋风流。这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于是士族们纷纷南下避祸,史称第一次“衣冠南渡”。当时,接收北方移民最多的地区,主要在江淮一带,也就是如今江苏的苏中地区。
在衣冠南渡中,南京改称为”建康”,成为东晋的首都。另外,建康附近的常州、镇江,苏北地区的淮安、泰州、南通等地,都不断有北方大士族迁入,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地方。
正是这次大南渡,成就了东晋时王导、谢安这样风流万古的大政治家。
正是这次大南渡,成就了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等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
也正是这次大南渡,成就了佛教东传、道教盛行、儒学发展的文化繁荣。
在东晋的一百多年间,以建康城为中心,形成了水乡平原独具特色的江淮文化。
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
而此时,比起建康城那种南北交融的文化气象,南方水乡的本地文化(吴越文化)还比较微弱,未成气候。
前面说过,吴越文化(环太湖地区)要直到五代十国后期的吴越国时期,才极大的繁荣起来。
而有考古表明,南京最晚从东晋末年开始,说的就不是吴语了,文化上更是从范蠡建城最初期的吴文化,到楚国占领时期的楚文化,再到江淮文化,很早就脱离了吴越文化圈。
可见,南京在地理上属于江南(长江以南),但在文化上不属于特指”吴越文化”的江南地区。
鸡鸣寺位于南京玄武区,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三、北方?南方?
作为文化符号,语言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标志。
《南京掌故》中提到,吴地人说吴语,南京人说官话。上海人常说的”侬”,就是典型的吴语。吴人称自己为我侬,称别人为他侬、个侬。因此吴语也常常被称为”吴侬软语”。
史籍表明,虽然东晋以前,南京一直是典型的吴语区,但是衣冠南渡之后,就不再说吴语,而说”下江官话”了。
什么是”官话”?顾名思义,就是当官的、大门阀说的话呗。
金陵城紧邻长江,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衣冠南渡中承接了大量的东晋士族,因此形成了这种不同于吴语,也不同于北方语言的独特”官话”。
乌衣巷,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闻名于世
其实,吴语在当时还曾被北方门阀普遍看做是野蛮人或下等人的语言。据说,王导为了拉拢吴地的大族,曾学着说过吴语,结果大受北人的嘲笑。
这当然是北方人的偏见。虽然吴越文化当时不如江淮文化强大,但是江南地区那时候也是有很多世家豪门的,比如吴郡顾张朱陆,宜兴周家,都是江南望族。
当时,在北方门阀和江南望族之间形成了某种很微妙的平衡。吴越文化与江淮文化在略有竞争又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建康城的文化算是北方文化?还是南方文化?都是,也都不是。
建康城在当时特殊的平衡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王导是东晋大政治家,据说极其惧妻。姬妾不敢安置在城里家中,只好在郊区另辟别院
四、金陵文化
随着一次次漠北少数民族入侵,长江以北战乱频仍,越来越多的北方人举家南下。
当时,长江以南平安富庶,大量北人南迁,奠定了江东南京、镇江(河洛江淮文化)以及杭州(汴梁文化)的人口与文化基础。
在这些新形成的文化中心里,南京的江淮文化是与众不同的。这是由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决定的。
在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南京恰好处于南北交汇的关键位置,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区域。
虽然与镇江、常州等地同属于江淮文化,但是南京文化被特称为”金陵文化“。
在这种新形成的、充满魅力的文化里,典型的特征就是南北并存,包容性极强。
在当时金陵城的文化氛围中,既有江南文化的儒雅细腻,又有北方文化的豪迈之风。连语言,都以官话和吴语并存互融为典型特征。
这些独特的文化特征,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南京贡院,现已改为“中国科举博物馆”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明代和民国,金陵文化又迎来了两次大发展。
现在提到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代文化和民国文化。
南京的这三大历史文化,都统属于”都城文化“。
作为当朝国都的文化特征,金陵文化既有”官气做派”,如影响深远的科举文化、祭孔文化,又有”市井风情”,如盛极一时的红粉文化,金陵雅食等等。
金陵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六朝时期的南京和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可见以南京为代表的六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也对现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五、写在最后:
网上有很多调侃,把南京叫做:”徽京”,说南京不算江苏的省会,调侃南京算是安徽的省会还差不多。
这是站在江南文化的角度,把南京硬推给两淮文化或徽州文化。
其实,南京不是吴越文化,更不是徽派文化。她不是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求生存。恰恰相反,南京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形成了与其他城市都不一样的文化——金陵文化。
金陵文化独具魅力,一度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
写到这里,我有点心疼江苏省。历史原因层层叠叠。现在的江苏省,儿女众多,亲妈难当啊!
看看中原文化圈、东北文化圈……别的省都只有一个主流文化,有的地区还是几个省共用一种文化。这种彼此帮衬,兄弟情深,体现在一省的建设上,就是其利断金啊。
可是在江苏省里,不仅有富庶的苏南水乡文化和淮扬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金陵文化和苏北汴梁文化。另外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和历史原因,徽派文化和江淮文化也与江苏省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直挂云帆济沧海
就像是一家人里,兄弟姐妹们个个聪明能干,事事争先恐后。虽然是好事,但当亲妈的,想把一碗水端平可不容易。
能干的不能委屈了,弱小的必须扶一把,按下了葫芦又起了瓢,亲妈真难当。而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也挺难的。
想来江苏省为了做文化大融合,也想尽过办法吧?
虽然文化这种事情,几百年的传承,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融合了的,但是现代人的眼光毕竟比古人更长远,视野也比古人更开阔。
君子和而不同。
地球都成为地球村了,江苏省打造兼容并蓄而个性独特的文化氛围,是必经之路。
无论是吴越文化,还是金陵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才能成就新形势下的辉煌。
作为旅居南京的北方人,我喜欢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尤其爱她的丰富与多彩。希望她能够越来越有魅力。
十里秦淮河,六朝烟水气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