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世纪开始,以容克贵族为主体的德国军官团体的影响力开始膨胀。所谓“容克贵族”,是德语单词“Junker”的音译,意思是指“小主人”或是“地主的子嗣”,最初被用来指代那些没有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来成为整个普鲁士贵族阶层的代名词。德国军官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他们长期垄断军政大权,甚至还能推翻国王。
容克贵族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借助军官们效忠国家、建功立业的意愿,普鲁士最终实现了统一,国家实力强大;但垄断式的权力也在某种程度上阻挠了德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越到后期,弊端也愈发明显。但归根结底,德国军官对国家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这张有名的照片就可以说明问题:一战后,德国被迫大量裁军,那些落下残疾的军官毫无争议地被踢出军队。虽然国家给了他们优厚的津贴,但有一部分军官自愿放弃这笔钱,支援给国家进行重建与复兴,自己则跑到街上乞讨,虽然看似落魄,却赢得了德国民众的尊重。
因此,在评价中出现“传统的德国军人”这样的字眼,似乎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二战中有一位德国元帅却十分特殊,他的立场看似明显却非常复杂,军事才华看似卓越却在某些方面令人大呼顽固,实在是令人又爱又恨,他便是费尔多·冯·博克。
要说“传统”,德军高层中很少有人比博克家族更加传统了。博克出生在一个普鲁士新教贵族家庭中,曾祖父曾追随伟大的腓特烈大帝,父亲参加了普法战争,并在圣昆丁战役中功勋卓著,被封贵族。博克的母亲欧尔卡·海涅·福朗西斯卡·冯·法金汉也拥有女爵头衔,可以说,博克家庭背景显赫,又是军人世家,因此,博克从小就立志成为传统的德国军人,在战场上建立功业。
虽然每个参军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在军队中出人头地,但在当时的德国来说,有一层闪耀的家庭背景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1914年8月,一战爆发时,博克已经在集团军级参谋处任职了。虽然晋升速度不慢,但博克却十分不满。他不喜欢参谋工作,想要带兵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仗。为此,博克找到了上司提出请求,他于1916年1月底成为第11集团军第4徒步近卫军兵团下的一个营长。
然而,博克的指挥能力在此时遭到了巨大的质疑,他曾亲率部队参加了索姆河战役和康布雷战役,但两场战役中博克的部队军伤亡惨重,尤其是在康布雷战役中,他的部队更是疯狂减员超过70%,因此被同僚们调侃为“自杀营”。总的来说,博克在一战中的经历并不愉快,他很快又被转到后方担任参谋工作。不过,德国最后还是为他在一战中的“英勇表现”颁发了功绩勋章。
一战结束后,德国遭到了《凡尔赛和约》的残酷镇压,国家各个方面都遭到了巨大限制,看到曾经一个辉煌的传统强国落到这番境地,德国社会尤其是军队中充满了仇视情绪。博克对以迎合英法集团的魏玛共和国政权就极为反感,因此,当纳粹开始掌握国家政权时,博克对纳粹残暴野蛮的行径表达怀疑且有意划分界限,但对希特勒本人却是十分拥护的。博克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强制手段对德国复兴大有裨益,另外,他支持希特勒在军事上的决定也有私人目的:博克觉得能在元首面前受宠,能为他在战场上实现抱负提供大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装甲兵战术在德军之中受到追捧,尤其是在二战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以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为首的将领娴熟地指挥装甲军团,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也因此得到了元首的青睐。然而,博克却自始至终对这种战法嗤之以鼻,认为坦克部队的快速突入容易暴露侧翼,给敌人可乘之机;他热衷于大兵团的正面作战,理念通常被诟病“固执保守”,但纵观而战,客观地讲,博克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算落后,反而攻守均衡,部署缜密,很少出差错。就拿波兰战役来说,博克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按照既定计划对敌军实行包围分割,依次歼灭;从战役爆发到占领华沙,德军一共就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博克的指挥能力得到了验证。另外,1939年初,博克对司令部制定的入侵西欧的作战方案表示不认同,在极为艰难的局势下力推曼施坦因方案为基础的作战计划,他的战略眼光显然也并不算差。
苏德战争爆发后,博克与元首在战略安排上出现了一次大的分歧。1941年8月5日,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又在3天后歼灭苏军在罗斯拉夫尔的第28集团军,此时,德军兵锋与莫斯科距离只有约400公里,博克希望一鼓作气攻下莫斯科,希特勒却执意要占领乌克兰、顿涅次盆地、克里米亚半岛等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带。博克对此大为不满,拒绝执行,元首嘲讽他“不懂战争经济学”,并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走了装甲集群支援给其他部队。从某种角度来讲,此举是德军在战略上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中央集团军群的力量遭到削弱,还给苏军以喘息时间,至少有150万苏军部队趁此机会集结。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若德军一开始就按博克的计划作战,莫斯科极有可能沦陷。
苏德战争陷入僵局后,博克又与元首出现分歧。希特勒希望继续发动猛攻,博克却在受阻后撤退,并说:“元首必须从两者之中选择其一。如果敢冒使自己部队彻底崩溃的风险,那么就重新进攻莫斯科,否则就实施防御。”1941年12月19日,博克以病为由辞职。但是仅1个月后,希特勒不得不再次起用。1942年初,德军重新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希特勒希望乘胜追击,重新掌握战略主动。博克在对顿河弯曲部进攻之前擅自下令做一番休整,遭到元首不满,并于7月15日勒令博克退休,他也因此早早地退出了战争大舞台。
史家对博克元帅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博克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德国军官,在军事指挥上,他的“传统”可以被认为是保守,不少同僚都曾表达过类似观点;在生活中,博克严于律己,又有十分鲜明的献身主义精神。有资料指出,他可以为一场战役的指挥几天不吃饭,在缺乏睡眠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他也因工作中的激情被称为“库斯春的圣火”。
另外,博克在人品上也有瑕疵,他为人十分有底线,却并不能恪守。为了私人目的,他时时刻刻都能主动突破自己的底线。比如,博克十分厌恶纳粹鼓吹的民族社会主义,但却迎合希特勒“以恐怖手段增强的流血战争”的行为,因为他可以从中担当重任。即便如此,博克也极少对元首表示效忠。博克的侄子崔思考就非常反感希特勒,并试图组建一个反对集团。崔思考曾对博克表示,希特勒“正在把国家引向灾难”,博克当即大怒,痛斥“我不许你攻击元首”,但博克却始终没有出卖这些反对集团,他也绝不会加入。
对此,不认同博克做法的人,甚至把他描述成一个投机主义者:“博克不愿意直接介入,对反抗领袖向其接触的反应是只要反叛成功,一定会加以支持,但其本人却不愿接受失败之后果。”1945年5月5日,博克乘坐的车辆遭到一批英军战斗机袭击,这位争议极大的德军元帅虽然获救,却重伤不治,当夜身亡。为此,不少人认为博克的死是个遗憾:“博克的横死,可以说普鲁士贵族军国主义也差不多同时暴亡。”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