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代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因此我国古代的外交外交也是非常原始的外交。而古代外交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幼稚性。古代外交的方式和习惯较为幼稚。自夏朝建立以来,历朝历代的王权、皇权在总体趋势上是不断增强的,因此君王的个人意志对外交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以春秋时期鲁国为例,当时郑国入侵宋国,宋求援于鲁。鲁隐公得到消息称郑军已经打到城郭而准备出兵援助盟友宋国,宋国使者却不知道什么原因,说郑军还没有打到城郭,以致感到被欺骗的鲁隐公一怒之下拒绝出兵。在这种情况下,君王个人感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交决策,反映的是尚不成熟的外交思想和幼稚的外交方式。
2.非专业性。古代确实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员,如两汉三国的大鸿胪,清朝前期和中期掌管蒙、回、藏事务的理藩院。但总的来说缺少外交理论知识支持,出使等外交事务也不一定由相关官员负责,比如三国时出使吴国的蜀汉使者邓芝从未担任过大鸿胪,且刘备去世后他是以尚书的身份出使吴国的,相反,曾任蜀汉大鸿胪的杜琼在史书上没有任何出使记录。可见,古代外交机构和官员都缺少专业性。
3.偶然性。古代虽然有派子女、重臣为人质的惯例,但他们毕竟不是外交人员。古代几乎没有常驻国外的外交人员,使节也是临时派遣,甚至可能不是外交机构人员。所以古代外交没有必然性,更多的是来则交不来则绝的偶然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各国对国际贸易缺少依赖,只限于民间来往甚至不来往国家政权也是可以存活下去的。
图一就是那个明明是将军,却以出使吴国一事最为出名的邓芝
图二是清末总理万国事务衙门官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
图三是总理衙门总理万国事务王大臣恭亲王奕訢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nqigaiguan.com/lsjm/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