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所以咱要尽力给它做个全面有趣的回答。
洗头是每个拥有头发的人都要做的事,对于有头发的人(并非是所有人)来说,洗头只存在多长时间洗一次的问题而不存在洗不洗的问题,古人也是一样。古人不但洗头,而且洗的很讲究。古代的洗头和现在的洗头是两种洗头,他们没有洗发水,也不会随心所欲的想洗就洗。在古代,洗头是一件分阶层、有仪式感、洗发用品也需十分考究的精致之事。
一、古代的洗头不叫洗头,叫“沐”
无论男女,古人的头发都很长,因为他们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从来不剪发,一般都是以盘髻, 戴巾戴冠的方式整理头发,每次洗头都很不方便,所以古人洗头的次数是很少的。因为少所以珍贵,久而久之,在一言一行都规定的十分严格的古代,平日里做的比较少的洗头就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叫“沐”,沐浴更衣的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
“沐,濯发也”。“洗,洒足也”。“浴,洒身也”。“澡,洒手也”
濯发就是洗头。也就是说,在古代,我们认为的洗澡并不是洗澡,认为的洗头也不是洗头。“洗”其实是洗脚,“澡”其实是洗手,“沐”和“浴”两个字加起来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洗澡的意思。洗头在古代被称作“沐”。
“沐”是长发飘飘的古人对洗头这一动作的独特称呼,在一言一行都需十分慎重的古代,洗头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沐”与礼相关,具有严格的规定和强烈的仪式感。
二、古代洗头的仪式感
(一)要洗头:“沐”的时间与礼俗
洗头在我国古代有悠久的历史,商朝的甲骨文与金文上就有关于洗头的记载。《诗经·小雅》中也说:“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花了一天的时间采一种可以洗头的植物,最后却连一把都没采到,但是我的头发已经很卷了,得赶快回去洗洗。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文化的发展,洗头渐渐与礼相合,古代有关“沐”的规定开始多了起来。
- 首先就是“沐”的时间。不同的人在洗头时间上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妇女来说,按时洗头是一件关乎妇容女德的事,《后汉书·列女传》中就说:“舆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按时洗头”是妇女的基本守则,而妇女何时洗头最好呢?《太平御览·沐书》里就规定到:“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沐,令人白头。”每个月的子日洗头最好,卯日洗头最差。对官员来说,洗头的时间的规定甚至已经制度化。自汉代起,古代官员就有“休沐日”制度,即每上五天班放假一天,让官员回家洗头,顺便休息。虽说洗头只是给官员放假的理由,但以洗头为由而制定放假制度充分体现出了古人对洗头的仪式感。
- 其次就是“沐”的礼俗。古代洗头是一件以礼相合的事,人们的“沐”关乎几种风俗。譬如人臣在间天子时就一定要先把头洗好,不然就是对皇帝不尊敬。《史记》中就明确记载:“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洗头也与古代的丧葬文化有关,在给父母守孝时人子是不能洗头的,《礼记》中就明确说过:“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父母的守孝期一共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里,前三个月不能洗头。虽说只有三个月,但后世仍有孝子在守孝三年都不洗头,以示对父母尊敬的。如《新唐书》就记载唐朝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居丧毁慕,三年不澡沐。”洗头对于古人的非凡意义可见一斑。
(二)不能洗:“沐”的相关禁忌
古代对洗头的规定不止停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要洗,还规定着什么时候不能洗。在日常生活中,“沐”有着多方面的忌讳。
首先就是在有些情况下不能洗头。在古人看来,盲目洗头不但不和礼法还会损害身心健康,所以提出了很多不能洗头忌讳。比如,刚吃饱的时候不能洗头,因为会让寒气拥堵大脑,导致头昏脑涨;用水冷热不均的情况下不能洗头,不然会使经脉堵塞,进而导致形瘦体重等。古代很多典籍中都记载了不能随意洗头的情况,如《永乐大典》中就写道:
“饱食沐发,冷水洗头,饮水沐头,热泔洗头,冷水濯之,皆令人头风。”
《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古代医书也都有类似内容。
其次就是刚洗完头时的忌讳。除了在有些情况下不能洗头以外,刚洗完头时如果不注意,也会损害身体。比如,在《史记》中就有提到刚洗完头时如果过度吹风,还不擦干净枕着湿头睡觉就会导致中风、脱发、牙齿疼的症状:
“新沐未干,不可以卧,使头重身热。反得风,则烦闷。”
总之,除开礼仪风俗以外,古代对洗头的忌讳皆是处于对人们身心健康程度的关心,在洗头这件小事上体现着古老的养生智慧,可以为当今所借鉴。
三、古代洗发的用品
古代的人洗头注重与礼相合,与健康相关,可谓是十分讲究,而这种对洗头的讲究也延伸到了洗头用品的使用上。
(一)几种主要的古代洗发用品
古代没有洗发水,故而古人的洗发用品大多以植物精华还有米汁为主,前文提到的《诗经》里那种叫“绿”的植物就是古人洗发用品的一种。古代的洗发用品主要有:
- 米汁:古代的米汁称作“潘”是从五谷中提炼而出的精华。用米汁洗发可以防止发质增生,更是可以促进头发生长。《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以米汁生发发药方“米泔煮五六日,去渣,日日洗之则长”。
- 皂荚:又叫皂角,是古代一种植物洗发用品。在秦汉时期就有人用皂荚提炼出的精华洗发,因为皂荚之中含有类似于洗衣服的化学物质,用皂荚可以生出泡沫,强力去垢。
- 草木灰:稻草、秸秆等烧成的灰,其中含有碱性可以与头发中的油脂相互反应,达到去垢的目的。不过草木灰容易呛鼻,所以一般被当做配合皂荚的辅料使用。
- 陵苕:又叫紫葳,也是古代的一种植物洗发用品。它的功能较之其他几种洗发用品要强大的多,它不但可以去除头发的污渍,还能养护头发,使头发乌黑亮丽。《本草纲目》中就提到多收一些陵苕捣碎,然后用布包着洗头,可以“发白染黑”,十分有效。
除以上外,不但还有木槿叶、槐枝灰、动物油脂等很多可以用来洗发的用品,但还是以植物提炼出来的精华为主。而在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洗发用品的使用也往往因人而异的。
(二)古代洗发用品的差别使用
前文列举很多中古代的洗发用品,从他们各自的功效与出处就可以看出,这些洗发用品的使用并不是像现在一样人人一瓶海飞丝,也可以随意买些其他贵的牌子。在古代,洗发用品的使用并不是人人平等。
平民的洗发用品大多以草木灰和自己采的野生植物精华为主。平民百姓不会去使用昂贵的洗发用品,不光是因为用不起,而是因为太讲究。譬如古代的“潘”,一种在五谷之中提炼的精华,平民百姓若是十分想用,拼着不吃饭也可以提取一些。但是使用米汁洗发时, 必须要配合白理木做的梳子来去垢, 洗完以后还要用象牙梳子来重新梳一遍头发,平头百姓家又怎么会备用这么多昂贵的梳子。况且,与礼相合的“沐”只适用于官员贵族,没有人规定平头百姓在洗头上的礼节,他们一般都是头痒了就洗,洗完就去耕种,根本没有精致洗头的意识。
古代社会上下层民众中经济基础与自身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古代洗发用品的差别化使用,使“沐”这一在今天看来十分平常的行为有了尊卑感。
四、结语:古人洗头不易
《礼记·玉藻》中有一段对古人洗头过程的描述:
沐稷,而靧梁,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
洗头要用米水,米水加热后要立刻用来洗发,不能耽搁。洗的时候要连胡须一起洗才能保持光洁,还要辅以椫木做的梳子。晾头发的时候要换成象牙做的梳子来梳。等头发差不多干了再喝点专门酿制的洗发禨 (酒),吃点小零食,最后在大厅里升起歌舞,庆祝洗头成功。
洗头不易,确是古代贵族独有的优雅。把平凡的洗头洗出不平凡的意味也只在礼化尊卑的古代中国才有了。相比之下,咱更喜欢现在的洗发水和洗头自由。
感请,我是沫白,我来回答。
古人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和便利的洗浴条件。但同样,他们也得进行日常的生活,说句通俗的话就是,他们也得洗头,那么,在没有洗发液和护理液的古代,他们又是怎样洗头的?
古人洗头、护理头发一般用的是皂角和猪苓。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就会有浓郁的香气,不仅香气浓郁而且还纯天然,没有危害。不过,猪苓的成本很高,一般只有富贵之人才用的起。一般人就用皂角洗头发。同时,有些地方的古人还用面汤、米汤、碱水来洗头,同样洗的干净。
据史书记载,时间再久远一些的古人用草木灰洗头发,因为草木灰还有大量的碱粉,能有效的去处头发上的油脂,不过,需要用清水多加冲洗才能洗干净。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仓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