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是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有一个非常传奇的一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晏殊一生中一些有趣的故事,也算是对晏殊的一个客观评价吧!
“神童”晏殊
晏殊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小伙伴中也很有威望。他和儿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有一天下课后,老师和大家一起猜谜语,孩子们都拍着小手叫好,只有晏殊一个人坐在屋子的一角看书,一言不发。孩子们一连猜出了一个简单的谜语,就遇到了难题,再也猜不出来了。他们就来找晏殊,让晏殊来猜谜底。晏殊想了一下,很快就说出了答案,老师和同学们一齐称赞,夸赞晏殊聪明。
晏殊的老师有个当官的学生来抚州巡察,老师就向自己的学生推荐晏殊说:“晏殊这个孩子才识过人,非同寻常”。这位官员非常爱惜人才,马上就要求见晏殊。见到晏殊后,这位官员果然就被晏殊小小年纪就能熟读史书经典,背诵古诗名句而折服,不禁刮目相看。这位官员想试探一下晏殊的创作能力,于是让他对着晚景春色作词一首,晏殊欣然应允,他对着庭院的暮色匆匆扫了一眼,很快便吟咏出一首晚春景象的词,大家看完无不点头称赞。从此,“神童”晏殊便迅速传播开来。
“挑战”皇帝
这位官员回到京城后,便将晏殊的情况报告了宋真宗。宋真宗听说晏殊是个神童,非常好奇,就派人通知晏殊到京城参加考试。就这样,年仅11岁的晏殊就进了考场。他打开考卷后发现题目自己非常熟悉,在一阵欣喜若狂之后,便放下卷子要求考官换个题目。考官不敢作主,就直接禀报皇上,宋真宗想,这个孩子不得了,本来是能考出好成绩的,金榜题名没有问题。为什么还要换题目呢?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呢?晏殊听说后回答:“这个考题我非常熟悉了,就像换个新题目,这也是对自己一次挑战,如果考不好说明我还没学好。”
少年进士
宋真宗就亲自出题让晏殊做,晏殊接到题目后,刷刷刷一会就做完了。因为是皇帝出的题目,不敢乱判,就直接递交皇上。宋真宗接到卷子一看,龙颜大悦,大为赞赏,当即封晏殊为少年进士。长大后,有名的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成了晏殊的学生。
链接:晏殊《浣溪沙》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晏殊,字同叔。因他死后谥为元献,所以后人又称其为晏元献。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抚州临川人。其家世并不显达,父晏固只是抚州衙门里的一个小吏。晏殊七岁知学问,能文章,被乡里誉为神童。十三岁时适逢工部侍郎李虚己,知洪州,一见奇之,便将自己的女儿许他为妻。李虚己喜作诗,精于格律,曾以诗法授晏殊,在这样的环境教育下,晏殊迅速的成长起来。
晏殊以词闻名于天下。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的倾向。他的许多传世名篇,笔触清婉,含蓄蕴藉,在抒发自己特有的情感时,精于造语炼句,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生活感受,体察入微,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晏殊才华出众,对造成北宋一代词风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为官公忠谋国,豁达大度,待人诚恳,是真正不可多得的文学家、政治家。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