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当代文艺界有多种说法,其中就有“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形成和壮大于安徽省怀宁县(安庆地区)”一说。但是,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最近被一本专著所证伪。
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近期专门出版了《黄梅戏起源》研究专著,以大量史实,详细揭示了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是以安庆为中心源起并形成的戏曲剧种。
尽管黄梅戏的个别唱腔起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但是必须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县的是黄梅(采茶)调,并非是后来传唱四海的黄梅戏。
戏是戏,调是调,戏与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调的构成元素主要是曲调、旋律,戏的构成元素却需要人物故事、矛盾冲突以及曲折的情节等。当然,戏曲除了要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曲调,独具特色的方言(念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黄梅(采茶)调属鄂东语系,黄梅戏则带有明显的怀宁、潜山等地方音调。
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因此黄梅戏曾被称为“怀腔”、“府调”。
黄梅戏研究专家王长安说:“一个剧种的诞生,并不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就像一座大厦的问世,不以水泥的出厂日期为准一样……作为一个讲安庆方言的剧种,我们有理由说:黄梅(采茶)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
安庆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融,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正是这块文化风水宝地,为黄梅戏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土壤。
谢请!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黄梅戏鼻祖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曾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岀,迫使黄梅人学唱黄梅戏。逃水灾、行乞他乡求生存混口饭吃。辐射到鄂赣皖毗邻地区。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所以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起源是在湖北黄梅,注意划重点是湖北黄梅,湖北黄梅,湖北黄梅。
黄梅隶属于黄冈市。黄梅人喜欢喜欢哼个小调,从事农业生产时候哼几嗓子,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哼几嗓子,几个人聚在一起就会哼几嗓子,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曲调,因为都是黄梅人哼出来的自然就叫黄梅戏。
然后黄梅每年梅雨季节常常发生洪涝灾害,灾民为了避洪,一路逃到了安徽安庆地区,也一路把黄梅戏唱到了安徽安庆。热情的黄梅人也把黄梅戏传授给了当地的安庆人民。安庆一唱就停不下来了。
在湖北黄梅,只是民间戏曲,民间口口相传。而在安庆,官方重视,官方把黄梅戏更加发扬光大。甚至一度超过了发源地黄梅。
后面安庆官方就把黄梅戏申报为安徽安庆地方戏曲,而黄梅肯定不服。两方因此口战。
后面国家就把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和黄梅戏的发扬地安庆都定为黄梅戏的发源地。
这是我手写的,绝对真实,是老一辈口口相传的,百度上不一定真实。
黄梅戏原名徽剧、皖剧、采茶戏、怀(宁)腔、(安庆)府调、(岳西)二高腔、枞阳腔、花鼓戏、黄梅调(安庆有黄梅山)等,清末由安庆弹腔(老徽剧)艺人结合本土民歌时调和弹腔、高腔等前辈剧种的精华所开创,经包括严凤英在内的一代代安庆前辈艺人不断创新、雕琢,用心血浇灌而成,是安庆地区土生土长的安徽地方戏,民国时期正式称为皖剧。."皖剧"被改名为"黄梅戏"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黄梅县籍人士桂林栖先后在安庆地区和安徽省当了十几年领导,他在1952年将"皖剧"改名为"黄梅戏",然后望文生意把黄梅戏和桂林栖家乡黄梅县关联上,这是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的把戏。后来湖北省不仅推出"黄梅戏宗师邢绣娘"这样一个李鬼假货,文化部还将黄梅戏的非遗传承一分为二给了安庆市和黄梅县两地,这是赤裸裸的文化掠夺与造假,是对真正开拓黄梅戏的一代代安庆前辈艺术家艺术追求和才华的亵渎,更是对黄梅戏良性发展的无限戕害。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