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君年谱》正是茅以升以妻子之名写成的自传,背后暗藏了最炽热的感情。
一、虽是媒妁之言,茅以升有幸一见钟情
1896年,茅以升出生于江苏丹徒,自由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
十岁那年,端午节家乡举行赛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摩肩接踵,大家都站在视角最好的文德桥上。当时,茅以升拉肚子,所以没有去看比赛,没想到桥上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从小心思细腻的茅以升,很难接受这样的不幸。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大的桥。
自那以后,每当看见桥他都要到桥下看一看。
茅以升的妻子戴传蕙与其相伴一生,感情缱绻。
茅以升谦逊儒雅、满腹经纶;戴传蕙知书达理、气度娴雅。
婚事是完全的父母之命,但他们的婚姻却是封建社会里,开得惊艳众人的蔷薇。
戴家茅家,有亲戚关系。
戴传蕙的三婶是茅以升的姨妈,算起来二人称得上是远亲。
正是通过这位姨妈的撮合,二人结下姻缘,携手一生。
虽是父母之命,戴传蕙脸庞圆润甜美,双眸动人含情,茅以升初次见面就相中了这位姑娘,越看越喜欢,对这门婚事自是正中下怀。
1912年,茅以升18岁,在扬州小东门粉粧巷戴府与戴传蕙成婚。
《蕙君年谱》中记载:“六月十九日申时,我往戴府,成礼,登堂时灯烛辉煌,宾朋引领,蕙君衣轻縠,曳罗裙,云髻蛾蛾,容光焕发,我和她行礼时,目眩神移,莫知所措。”
二、虽是父母之命,二人婚姻倒也皆大欢喜
结婚时,茅以升送给妻子一本沈三白的《浮生六记》做礼物。戴传蕙望着眼前俊朗的男子,眉目清秀,炯炯有神,心里不胜欢喜,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婚后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不久后便有了长子茅于越。
不久后,茅以升回到唐山路矿学堂继续完成学业。因成绩优异,他被清华学堂官费报送赴美留学,二人不得不再次异地而居。
戴传蕙孤身一人,带着长子在婆家过着大院生活。
茅以升没辜负国家和亲人对他的期望。在外求学的日子里,他一直潜心研读,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分居两地的人都为同一件事情幸福和愉悦。
茅以升在美国的时候,戴传蕙每月与孩子仅用两元,生活时常窘迫,茅以升也无力接济。
日子虽是清苦,戴传蕙毫无怨言。
夫妻二人常以书信往来,互诉思念之情。
一年秋天,戴传蕙寄给茅以升一封信,内附一张自己身穿罗裙独坐桥头的照片。照片背后亲笔书写杜甫诗“月夜”中的两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事茅以升在《蕙君年谱》中回忆说:“为之惆怅不已。此照我复印多中贞,以一张怀藏夹中,不时取出对看,纸上温存。有一次蕙君来书,提到唐诗‘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为何不知?’”夫妻情深,可见感人。
三、茅以升为亡妻写出十万字年谱
1967年,戴传蕙病逝,茅以升伤痛不已,丧妻之痛久久难以平复。
1970年,戴传蕙离开已有三年,为纪念逝去的妻子,也为留给后人一份纪念,茅以升决定以妻子之名写有自传。
《蕙君年谱》编著时长一年有余,书中从戴传蕙19岁写至终年73岁,共十万字。
著书期间,茅以升每每缺乏写作材料时,为了避免失误、保证内容真实,记忆模糊的地方便会向亲人确认其中细节。他时常为推敲一个字句冥思苦想,用手指敲打桌子,换来灵感。
茅以升其人,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
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是中国土力学科的创始人和倡导人。
可以说,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茅以升背后,少不了戴传蕙的支持。
《蕙君年谱》的完成,不仅为家人,更为中国科学史,为后来茅以升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历史资料。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nqigaiguan.com/lsjm/1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