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林州的“三孝村”,又称“埋子庄”,二十四孝”郭臣埋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有北孝、南孝、和西孝三个自然村,故名”三孝村”。北孝和南孝分别有两条河流通过。
三孝村东券门楣上嵌砌着一块横额,上刻“郭巨故乡”。券门南是郭巨房屋旧址,村旁双泉河北岸有“埋子处”遗址。元大德年间在三孝村东建了“郭巨庙”。
据晋朝干宝著《搜神记》书说:“巨,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两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凭,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儿妨母,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孙儿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黄金一釜。”
郭巨的故事被元代人郭居敬选中,并被入选宣扬儒家思想和孝道的通俗故事集《二十四孝》,从此天下传颂。其后出版的故事都有配图,配图版本叫做《二十四孝图》。
文中大意是:东汉隆虑郭巨(今河南安阳林州)人,家境贫困。郭巨有个三岁儿子,因为不够吃,每次吃饭郭巨母亲都要分些食物给孙子吃。郭巨遂和妻子商议:“现在贫困不能供养母亲吃饱,孩子又分食母亲食物,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妻子不敢违背郭巨的话,郭巨就开始挖坑,在地下三尺处忽然挖见一坛黄金,上书 “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对此,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二十四孝图》,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如今,我认为埋儿济母的根源在于:
一、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儿可再有母不再有”貌似有理,其实是混帐逻辑,如此推理,为何不埋自己?
二、生产力低下,生活贫困,只有”减员”活命,埋儿救母终不能长久。唯有全社会都富裕了,家家才能幸福。
三、没有法治观念,把儿子生生活埋,是要杀人偿命的。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很恐惧的故事,埋儿救母的事是万万不能效法的!
!郭巨埋子作为二十四孝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被搬上舞台,足见深受人民喜爱。但是这种孝道可能难以让现代人理解。首先咱们先了解一下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根据历代经典孝贤故事整理合辑。从远古的三皇五帝的舜帝孝感动天开篇,既有达官贵人,也有普通平民百姓,光孔圣人弟子就占了三个(百里负米的子路,鞭打芦花的子骞,玧指连心的曾参),也不枉孔子弟子号称七十二贤
。还有一个六岁的陆绩怀橘奉母,可见孝是人的天性。《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以显父母,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如果我们光从字面上或形式上去理解,不仅南辕北辙,更是对古代圣贤的亵渎,比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并不是说你自己自残身体,而是不要自轻身体,自己的身体来源于父母的恩赐,一定要珍惜生命,乃至生命的价值,比如说自己虽不伤害自己身体,但是不检点犯罪,受刑罚就是不孝。所以孔子说孝立于道德,至于扬名于天下,并不是像当今的明星,也不是不择手段出人头地,这样会身败名裂,甚至千古骂名,比如南宋秦桧。总之孝是个人的修养,是道德的体现。再比如我们经常讲积德行善,其实现代人别说积德了,能够不缺德,已经很难得了。所以现代人拿着现代人的思维,去衡量古人,永远不会合拍,也绝对领会不了。基于如此,二十四孝从古到今,也就不足为奇,并且是绝对的天经地义的正常了。接下来再讲一下郭巨埋子的背景,时逢灾年,生活难以为继,这是很正常的,再者老人疼孙子,经常省给孙子吃,(我作为年届五十的七零后,就没吃过黑面,这是同龄人童年渴望的幸福生活,也是从小是奶奶宠的,)郭巨为了让老母亲活命,迫不得已要把和老人争嘴的小儿子埋了。今天看来,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没有人性,其实当时别无选择,他作为家中顶梁柱,不能去死,正如他说儿子没了,可以再生,但是老娘没了,就再也没了。这绝对是大孝,是真孝,所以才感天动地,挖出黄金,也就是孝心得好报。但愿享受新文化新文明的现代人,能够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二十四孝,有些深入通透的认识。心亦足矣!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nqigaiguan.com/lsjm/1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