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关于他的死,有的人说与朱元璋有关,但事实上他的死与朱元璋无关。而他的子女虽然有个别结局不太好,但都是善终。
功勋卓越
徐达五十四岁去世,他的一生有三十二年在为朱元璋效力,可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为老朱家打江山上面。
朱元璋尚未与元朝决战时,最大的两个对手分别是陈友谅与张士诚。
这两个人将他夹在中间,如果一旦联合起来,他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但幸运的是,张士诚就是一个鼠目寸光之辈。
陈友谅多次想和他夹击朱元璋,但他要么是拒绝,要么是应付了事,这也为朱元璋逐个击破打下基础。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徐达在现场。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决战,徐达也在现场。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由于双方都投入了全部的兵力,哪一方战败,哪一方就得退出逐鹿中原的战场,事关重大,指挥的人是朱元璋。
但朱元璋与张士诚的决战那就不一样了,由于当时已经平定了陈友谅,朱元璋已经吃定了张士诚,所以负责指挥的人是徐达。
徐达一生当中最光辉的时刻,莫过于攻破元大都。
在当时的徐达看来,攻破元大都可能仅仅只是宣布了元朝政府的失败,但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率领大军进入元大都的时候,还完成了历史性的一刻。
那就是从中原政权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终于收复。
自此以后中原政权重新拥有了北方险要之地,游牧民族不能再依靠着他们的骑兵对中原政权横冲直撞。而中原政权的士兵不用再用肉身强扛游牧民族的冲击。
大战有三,其他的小战更是不计其数。
关于徐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朱元璋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朱元璋说诸将敬他如同神明,而他财宝无所取,妇女无所爱,完全就是一副名将模样。
由此可见,明朝第一大将这个称号徐达实至名归。
没有必要
关于徐达的死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徐达患有瘩背,卧病在床,朱元璋明知道得了瘩背的人是不能够吃鹅的,一旦吃了鹅必死无疑,却故意赐了一只烧鹅给徐达。
由于是御赐的东西,徐达不敢不吃,只能含着泪将鹅吃下去,当即就死在床上。
第二种说法:
由于徐达身份的原因,徐达并不能够与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在国内养老,而是在边境负责军务问题。
洪武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徐达得了瘩背,朱元璋一得知消息,当即从各省寻找了许多名医前去医治,但是却没有一个名医能够将此病根除。
后来徐达病情越来越重,眼看着就要去世,为了见这位老兄弟最后一眼,朱元璋派人将他接到南京,结果不到一个月徐达就去世。
徐达的病无论是第一种说法,还是第二种说法,都是瘩背,这点无异。但是相比于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更加可信。
除非朱元璋的头被驴踢了,要不然朱元璋绝对不可能选择赐烧鹅的方法杀死徐达,毕竟这样目标太过于明显,只要是个人都会知道你朱元璋想杀徐达。
而是选择杀死刘伯温的那种方法才对。
朱元璋杀刘伯温,并不是他自己动手,而是在刘伯温病重的时候,故意派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去看刘伯温,同时带有两个御医。
胡惟庸在御医给刘伯温开的药里放了一些将药变成毒的食品,导致了刘伯温自从喝了药,病情变得更重,直至一命呜呼。
以朱元璋的厚黑学水平之高,明摆着杀徐达他肯定做不出来。再者说了,如果朱元璋明摆着杀徐达,徐达的家里又不止徐达一个人,难不成徐达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都不知道吗?
要知道徐达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从未对他们父亲的死有过任何的疑问。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并没有赐烧鹅给徐达,持这种说法的人,明显就是故意抹黑。就算徐达是死于非命,也绝对不会是死于赐烧鹅,而是死于其他原因。
结局还算好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想要推倒建文帝的政权。
由于徐达的长女徐仪华是朱棣的妻子,而徐达的两个儿子,徐增寿、徐辉祖都是当时的大臣,不出意外的掺杂进了这场老朱家的政治斗争当中。
其中徐辉祖支持的是建文帝,徐增寿与徐仪华支持的是朱棣。
而徐膺绪(徐达的第三子徐添福此时已经去世),徐氏,则没有参与进这场老朱家的政治斗争当中,以求自保。
徐辉祖明明是朱棣的大舅子,却多次与朱棣作对。建文元年五月的时候,建文帝已经先后对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动手,将这五位藩王贬为庶民。
其中湘王不忍其辱,自焚身亡。
只要是个明眼人都知道藩王一个都跑不掉,恰好当时逢朱元璋忌日,作为儿子的朱棣是必须要前去祭拜的。
但是以当时的那种情况来看,这一去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
为了避免意外,同时也为了表示重视,朱棣将自己仅有的那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派到了南京,代替自己祭拜朱元璋。
果不其然,建文帝打起了朱棣三个儿子的主意,徐辉祖建议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押在南京,等到削了朱棣再说。
但是徐增寿却建议建文帝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还信誓旦旦的说朱棣绝对没有二心。
徐辉祖、徐增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建议,建文帝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黄子澄出来插了一脚,表示倒不如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以达到麻痹朱棣的作用。
黄子澄是建文帝的老师,对于老师的话,建文帝是信得过的,于是就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了北平。
当时朝廷已经削了五位藩王,势头已经非常明显,黄子澄竟然觉得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能够麻痹朱棣,真是可笑,最主要的是建文帝还同意了。
虽然朱棣的三个儿子有惊无险安全回到北平,但是关于徐辉祖这个大舅子的所作所为,朱棣却记在了心里。
此时的朱棣还不知道,他的这个大舅子给他制造的麻烦并不止这一次。在他三年的靖难生活中,给他制造了无数次麻烦,其中最麻烦的有两次。
朱棣白沟河之战,一战击溃朝廷的六十万大军,本来打算顺势将六十万大军全部歼灭,不曾向徐辉祖率领一支大军跳了出来,堵住朱棣的去路。
以至于这六十万大军得以逃出生天,严重影响了朱棣未来的作战计划。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率领大军绕过山东,往南京冲去。在此之前,朱棣一直被阻碍在山东那里,而朝廷的主力部队也在山东那里。
在朱棣看来,如果说不攻破山东,就无法南下,但是他的军师姚广孝却提醒他,明朝的版图那么大,难道你就非要从山东过吗?
这一句话提醒了朱棣。
从建文三年十二月起兵开始,到建文四年五月,朱棣已经打到了睢水附近,只要再跨过几层障碍,他就能够到达南京。
朝廷在山东的主力一看到朱棣绕过山东,立刻就意识到了朱棣想干什么,赶紧率军追赶朱棣。
朱棣早就知道朝廷在山东的主力会追赶自己,在路上设下了埋伏,一战直接将其击溃,但毕竟体量在那里,没过几天就又集齐了人马,对朱棣再发动一次攻击。
这次攻击并没有成功,因为朱棣早有防备,双方进入了对峙状态。
朝廷的大军有时间耗,朱棣可没有时间耗,朱棣趁着夜晚,对朝廷的大军发动突袭,这次突袭原本应该是以成功告终,毕竟当时朝廷的大军并没有防备。
却不曾想,徐辉祖再一次率领大军跳了出来,将朱棣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朱棣只能撤退。
这一次徐辉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将朱棣气到了极点。
因为经过这一败,朱棣的将领一个个都产生了退意,要不是朱能及时站出来支持朱棣继续前进,说不定朱棣会就此停止,历史也将发生改变。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兵临南京,在内奸李景隆、谷王的协助下,兵不血刃的攻破南京。
徐辉祖得知朱棣已经进入南京,亲自率领大军进行抵抗,但南京都已经破了,再怎么抵抗也无济于事。
对于徐辉祖这样的顽固分子,朱棣当然是不会放过的,但是看在他是自己大舅子的份上,亲自召见他,但是他却一句话也不说,明摆着不给朱棣面子。
朱棣怒不可遏,当即将他交给司法部门审问,但是在这期间他什么都不说,只用笔写下了两行字。
第一、他的父亲徐达是开国功臣;第二、朱元璋曾经赐予开国功臣免死铁卷,而他家里就有一张。
徐辉祖的不合作行为已经触及到了朱棣的底线,朱棣忍无可忍,决定在没有任何罪名的情况下,将徐辉祖处死,但徐皇后站了出来。
希望朱棣能够好好的想一想,徐辉祖是他的大舅子,也算是半个家人,没必要做的这么绝,再加上如果杀掉徐辉祖,就一定会担上破坏祖训的罪名,毕竟免死铁卷是朱元璋发的。
看在徐皇后以及朱元璋的面子上,朱棣最终还是忍了下来,不过像徐辉祖这样的乱臣贼子(对于朱棣而言),要想有自由之身是不可能的,朱棣将他囚禁在他自己的家中。
直至四十岁去世,从未得以出来,不过庆幸的是,朱棣并没有废掉他的魏国公爵位,他的后代依旧可以继承。
相比于徐辉祖,朱棣对于徐增寿的印象可谓是好得多,毕竟如果不是徐增寿当初在朝廷力保朱棣不会造反,朱棣的三个儿子就不一定能够安然无恙的回到北平,
况且在此之后,朱棣在外面造反,徐增寿则在南京源源不断的向朱棣传递各种他所知道的消息,是朱棣的情报员。
朱棣攻破南京的时候,建文帝亲自拔刀,将这个情报员给砍了,不因为别的(建文帝不知道他是情报员),就因为他力保朱棣不会造反。
朱棣进京的时候,还趴在他的尸体上哭了好一会儿。鉴于他的功绩,朱棣封他为“定国公”,他的人已经身死,公爵就由他的儿子徐景昌继承。
对于徐膺绪、徐氏这两位没有帮过自己的人,朱棣并没有计较,而是与对待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他们,记住是对待平常人的态度,别人怎么样他们就怎么样。
其中得益最大的莫过于徐仪华,随着朱棣靖难的成功,他从燕王妃一跃成为皇后。
结语
明朝开国总共封了六位公爵,分别是徐达、李善长、常遇春,冯胜、邓愈、李文忠,但到最后除了徐达之外,其他的五位的公爵爵位全部被废,因此徐达的儿子是六位公爵之后中最幸运的,不但原有的魏国公不被废,还增加了一个定国公。
历史上关于朱元璋单位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朱元璋大杀贪官,凌迟,剥皮无不用其极。有人说朱元璋坐稳江山后,大杀开国功臣,刘伯温,李善长,胡大海,汤和等一帮谋士武将均未得到好的下场。
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明开国一代功臣)老朱早听闻徐达得背疽的第二天,听到消息的老朱立刻屁颠屁颠的送了一只蒸鹅给徐达(据说得背疽不能吃蒸鹅),美名其曰看望功臣,并在徐达的病床前一个劲的眼巴巴盯着徐达,那意思是:你赶紧吃啊,看哥对你多好,知道你生病了立马给你送好吃的来了。徐达留着泪吃掉了蒸鹅,然后呜呼而死。
朱元璋有没有杀徐达呢?正史里的记载是徐达死于背疽,如果朱元璋要杀徐达那么徐达的后人一个也跑不掉。我们可以从徐达后人也可以反正,朱元璋并没有杀这个儿时最好的玩伴。
徐达的后代中有两支公爵,一支是长子徐辉祖继承的魏国公公爵,另一支则是第四子徐增寿的定国公公爵。
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爵,那么四子徐增寿的定国公公爵从何而来呢?原来,燕王朱棣造反,徐增寿与朱棣勾勾搭搭,燕王打入北京后,因为徐增寿的功绩于是赐封他为定国公,至于魏国公有人曾建议朱棣取掉爵位,但念及徐达的功绩,朱棣并没有取消。
徐达的后人在整个大明王朝的得到福佑。徐允祯,明朝军事将领、徐达后代,祖籍安徽凤阳,定国公。1644年死于战乱。
徐君叙,明朝开国军事统帅中山王徐达后裔,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2012年墓地于南京林业大学校内被发现。
弘基是中山王徐达第十四世孙,原籍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万历年间袭封魏国公,协守南京,领后府,提督操江。
徐鹏举,生于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氏,明代开国功 臣徐达的后代,明朝时期重要的将领,嗣魏国公爵位。
徐达之死可能给人留下几许猜忌,但是从徐达的后人可以看出,大明王朝还是十分器重的。徐达之所以没有落得其它功臣的下场,枫叶猜想可能跟徐达懂得权力的释放,以及很好的为人有关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nqigaiguan.com/lsjm/1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