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说古代,就是六、七十年代,空调、电扇也是希奇之物,又有多少人见到过呢?
那个时期,家庭条件好点的,家里有1一2把蒲扇,就是那种用蒲叶手工做成的扇子,自己不会做,要到街上去买才能买到。而农村家庭条件差的大都是就地取材,重庆农村地区到处都是竹子,记得我妈就很会这工艺,先将竹子从山上砍回来划破,再把竹蔑条划成薄薄的细片,编成形状类似蒲扇的样子,不过这很考手艺,竹蔑条划厚了划粗了不好编,编起来不好看,扇起费力并且也没啥风。
记忆中有首儿歌,比较形象地描述那热中可带来一丝凉风的扇子。
六月天气热,扇子离不得。
有钱买一把,无钱坐一歇。
说起天气热就要想到水,怎么那时天干的年头好像很多,农田干得爆大泽,农村人大多吃田水,水田一干根本就没水吃,几个生户队一起合打一口井,地下浸水不够吃,大家就把木桶放井边排成轮子,轮流去井下舀水吃,很多时候是半夜打着火把去舀水,唉呀,想起那年头就心酸,怎么穷得水都没得吃。
晚上在屋子里热得睡不着,就将竹席子扯在院坝里去睡,蚊子多就在旁边烧一堆没明火的渣渣,尽量不要燃明火,明火燃起易引发火灾!记不清是六几年了,我们院子共有二十多户人家,全是木头结构的串架房子,隔壁大姑婆不小心引起了火灾,燃了一个多月,才把一个大院子烧成了灰?
虽说那时大家很贫穷,但生活得很有乐趣,天气热睡不着,我们就会提着马灯去稻田里翻麻怪,出去二至三个小时,就会抓满笆篓回来,那时卖不出去,家里又没有油,只有放点盐,用芭蕉叶包好烧着吃,那香嫩、清纯香之味,可能现在的五星级酒店也烹饪不出那味道来。
那时的农村没有什么娱乐,夏天天气热,一个院子的大大小小聚在院坝里乖凉,会摆鬼龙门阵、会唱山歌的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秀才,文化人。最喜欢听唐幺娘唱的《马马灯》:
马马灯,穿红鞋,院子中间长秋苔
秋苔中间长根藤,年年开花十二层
哥哥叫我摘朵戴,嫂嫂回来骂死人
到底哥是亲兄妹,到底嫂是外来人
哥哥死了埋后山,嫂嫂埋在大路边
牛一脚、马一脚,嫂嫂肠肝肺踩脱
想起那时的夏天,虽然天气也热,乖凉就特别有乐趣,可现在的老家真的成了故乡,再也回不到从前……
我来解答下吧。小时候也就是七八十年代吧,基本每年夏天去重庆。那时候温度有多高也没概念,反正比川西是热的多的多(应该比今年温度低些)。那时觉得部分没有空调,好多人家就是客厅有个吊扇。 大街上打光膀子的男子很多,晚上也有不少人睡在街边,男女老少都有,通常老少后半夜就回屋了。也有些人待在防空洞里或者防空洞口子上,那里很凉快,但湿气挺大的,长期在那也受不了,所以一般是精壮。 睡觉呢,一般是洗4次澡,搽三次席子。傍晚吃完晚饭后先冲一次澡擦一次凉席、11点左右准备睡觉前再擦一次凉席冲一次澡、到了凌晨一二点钟被热醒,又想睡又睡不着,迷迷糊糊冲个凉水澡,席子也不擦了继续睡,后半夜是温度能降点的时候,一觉睡着到七点过到8点,8点过太阳又挂杆头了开始热了,起床被要求冲一个澡(那时候年龄小,早上就不想洗),再擦一次席子,开始新的一天。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nqigaiguan.com/lsjm/13028.html